信宜-玉都风情网欢迎您的到来,注册后,您将能玩到更多好玩的功能!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在河南省林州市,有一座被称为“人工天河”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在信宜北界,也有一项被誉为信宜“红旗渠”的水利工程,这条长约10公里的水利渠1957年开始修建,1959年竣工,1972年重修。信宜北界的干部群众在陡峭的山腰上硬是用双手凿开岩壁,凿出一条千曲百回的“人工天河”,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日前,记者来到北界罗汉村,采访当年“红旗渠”的建设者,倾听那段难忘岁月里的动人故事。
&1民工自带粮食铺盖上工地
信宜北界峰峦叠嶂,地势陡峭。由于干旱缺水,当年北界的群众需要翻山越岭远道取水,挑来的水仅仅够做饭用,根本就谈不上灌溉农田。为了改变常年缺水、靠天吃饭的贫穷落后面貌,1957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信宜县委作出了开建龙湾头水利工程的重大决策,在罗汉村建两座陂,把山上的泉水引流入渠,水渠从罗汉修至六利,全长7公里。当时,资金、物质、粮食、技术都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北界干部群众怀着“定叫山河换新装”的豪迈气概,罗汉、高坡、六利、良垌等群众自带工具、粮食、铺盖开赴工地,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建水渠战役打响了。
龙湾头山势险峻,山上的石头都是石质坚硬的花岗岩,当地人称之为“黄牛石”。面对着悬崖绝壁,面对着坚硬的“黄牛石”,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机械设备,仅凭一钎一锤,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民工们冒着生命危险,腰系绳索,凌空打眼放炮,除险排障,其建设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像。在不分昼夜的施工日子里,民工们全部在工地安营扎寨,用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草席铺在石板上便是“床”。在“忘我劳动,不计报酬”的口号下,人人抢着干活,个个干劲十足,工地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场面,建设高潮时有近千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1年多苦战,硬是用自己的双手,鬼斧神工般在山腰劈开了一条“人工天河”。 &2英雄赞歌撼龙湾 在罗汉村委会,记者采访了1957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潘安修老人。回忆修渠的经历,83岁的潘安修依然记忆犹新。 潘安修回忆说,当年建水渠非常艰苦,由于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只能靠人工肩挑车拉,村里16岁以上的劳动力全部上阵。每天天蒙蒙亮,大家就挑着粪箕,戴着草帽和一些干粮开赴工地,不管刮风下雨或烈日当空,吃住在工棚,不管干多重的活,每天也只是吃两餐,吃的是稀粥送咸菜。建渠用的水泥、石头全靠人工从山下挑上山。他是修渠爆破组的队员,他们的爆破组有30多人,那时的爆破技术十分落后,采用土法爆破,民工们腰系绳索,在山上抡锤打钎苦战,打出炮眼,然后填装炸药、雷管。 “我们用的是鞭炮的炮引,一点上火,转眼就爆炸,那时根本没有什么安全设施,也没有安全帽之类,戴的是竹帽,穿的是草鞋。巨大的炮声几乎把耳膜振聋,随着爆炸声响,碎石四溅,一块块石头滚落不见底的深涧。有一次碎石将我们煮饭的铁锅都砸了一个大洞!”回忆起当时的惊险情景,老人仍然刻骨铭心。
潘安修说,爆破队员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悬崖顶部,然后用钢钎组成坚固的三角套桩,绳子经由套桩缓冲后,另一端牢牢系在人的腰间。在开凿的过程中,有一片非常坚硬的石壁,大家称之为“大鳄”,队员只能象荡秋千一样,借助绳子摆动接近石壁,在与石壁开山劈石接触的瞬间,稳、准地除掉险石。人就像随风飘动的风筝,在半空中团团旋转,绳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山石绞断,人随时可能滚落几百米深的河里。“有一位叫潘家炎的民工在打洞装药时,就是从这里坠落身亡,他去世的时候两个子女还很小啊!”说起这位为修渠而献出生命的同乡,老人的语气充满了伤感。 &3“红旗渠”引来幸福水 为了解“红旗渠”更多的历史,记者跟随罗汉村老书记罗绍三前往“红旗渠”,亲身感受这条“人工天河”的险峻。
今年63岁的罗绍三是信宜著名革命烈士罗汉的侄子。罗伯一边走一边向我们讲述“红旗渠”的故事。罗伯说,1972年“红旗渠”重新修建,当时正是“农业学大寨”时期,他是村里的民兵营长兼书记,县里号召群众开荒造田,在时任信宜县委第一书记王福春的带领下,北界的干部群众投入到扩建龙湾头水利工程的热潮中,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水渠由过去1米宽扩大至3米宽、10公里长,“红旗渠”的建成,使北界群众的饮水得到可靠保障,500多亩的农田得到灌溉。
沿着龙湾头的上游良垌村河道走过一道石拱桥,半山腰上有一条人工开劈的水渠,这条就是被誉为信宜“红旗渠”的龙湾头水利工程。水渠几乎是沿着陡峭山体建成,一边是凿开的石壁,一边是水泥石头砌成的渠堤,水渠宽及深均约3米,清澈的山泉水从渠中缓缓流过。“红旗渠”修筑在龙湾头的悬崖峭壁上,飘荡于山崖之间,真如一条“空中绿道”。
来源:信宜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