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即将来临,我不由得想起与学生们一起包粽子的情景。那年端午节前的一天,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增强爱国情怀,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节包粽子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同乐,亲身感受非遗文化。学生们听说学习包粽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包粽了。我们教学生包的是条形粽,我边示范边对学生讲解:首先取两片粽叶重叠在一起,光滑的一面朝上,两端往中间卷起来成漏斗形状,再放两片粽叶贴牢底部,注意漏斗下方一定要紧密,然后装上适量的糯米,均匀铺在漏斗底部。之后,把粽馅摆放在糯米上面,再次加入糯米,均匀盖住馅料。不能加太少,少了粽子看上去干瘪,也不能加太多,多了在煮的过程中会把粽叶涨裂,水渗到粽子里面,粽子味道会变淡。加好米后在漏斗侧上方再放两片粽叶,然后折叠下来,把糯米盖严实,最后把多余的粽叶全部折叠起来裏住粽子,再用粽带把粽子牢牢捆住,一条绿莹莹的粽子就包好了。整个过程都要用手捏住漏斗,一不小心漏斗就会散架,糯米就会漏出来。学生们看着,听着,嘴里嗯嗯嗯应着,时不时点点头,表示已看懂了,迫不及待要动手实践。他们依葫芦画瓢,一边做一边吱吱喳喳地说着笑着,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有的学生练习几次后就能结漏斗了,有的反复多次仍不会结漏斗。我再三示范给他们看,学生之间也相互交流经验。待大部分学生学会后,我检查了学生们包好的粽子,有的裏得松松垮垮,有的一端大一端小 ,形状参差不齐。经过我和罗老师反复多次指导,示范,学生们试了几条之后也裏得似模似样了。我一边包粽子,一边教育学生学习积“米”成“粽”的道理:要想做事成功,必须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知识慢慢学多了, 离成功就不远了,就像“米”一点一点积累,慢慢就成“粽”了。粽馅是被包在粽心里的,由千万粒熟透的糯米包裹着,就如同成熟且宽厚的人,懂得包容,才能受人推崇。包容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人有了包容之心,才能海纳而川,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粽子的阵阵清香缓缓从厨房飘出,弥漫了整个校园,学生们闻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个个垂涎欲滴,像一群馋食猫那样围在厨房外面,恨不得马上咬上一口那软糯芳香的粽子。粽子煮熟后,学生们品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吃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浓情端午,“粽”享快乐。虽然学生们包粽的手法不同,形状各异,但师生们乐在其中。学生通过包粽子懂得了许多道理,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和信心,才能成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节日是教育的契机,通过包粽子实践活动,拉近了师生关系的距离,弘扬了劳动精神,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而是它独具历史价值意义。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内在的风韵需要我们去品味,深入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 来源:云端信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