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玉都风情网

帖子
Close
关于绑定手机时收不到验证码说明:受到短信报备影响,导致部分用户手机收不到验证码,请与客服联系,微信:13510735541,QQ:1592772589处理。
开启左侧

信宜石门坑村八旬老翁,主动护送本村儿童上下学

[复制链接]
锋笑 发表于 2010-3-1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宜-玉都风情网欢迎您的到来,注册后,您将能玩到更多好玩的功能!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20年义务接送50名留守儿
本文连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3/11/content_6826916.htm

  两年前,大路修通,小路变得杂草丛生。重走崎岖的小路,勾起了韦伯和孩童们的回忆。


  2月26日,信宜市金垌镇环球小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
  当天清晨4点30分,年近八旬的环球村石门坑小组村民韦谣忠(人称“十九公”)从床上爬了起来。洗米、砍柴、生火……,漆黑中,他在厨房里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5点左右,早餐做好。
  5点30分,吃过早餐的他,把两个孙子叫醒,“监督”他们穿衣、洗漱和吃早餐。
  6点15分,村庄里的学童全部来到他家。十九公习惯性地逐个询问他们是否吃过早餐,如果发现有人没吃,十九公就会赶紧去给他盛饭。
  6点20分,近10个小孩排成一队,在十九公的护送下,往山下赶去。大概经过20多分钟的路程,“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学校,此时的学校还沉睡在美梦当中。
  这样的一幕,不过是十九公20年来每天辛劳的一个缩影。
  崎岖羊肠路苦煞读书郎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十九公志愿护送村庄的留守儿童上学,村民说“十九公大半辈子都在做好事”。50年党龄的他,先后被评为市、镇等先进共产党员20多次。
  上世纪70年代,村庄通往外面唯一的通道是宽不足半米的田基,中间还得横穿小溪,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从村庄到学校,大概要走半个多小时。
  十九公的大儿子韦厚林回忆,当时学校上课早,早上六点半就要早读,小学生们只能打着手电筒摸黑上学。“山上有鬼,有老虎……”年幼无知的孩子经常受到来自外界的恐吓,以致非常害怕走在人烟稀少的田间。为了减轻孩子内心的恐惧,即使是在农活最忙的时候,十九公也要先把孩子送到学校或送下山,直到孩子走到有人的地方,才放心折回头,继续干农活。
  石门坑村是距离环球小学最偏远的一个村庄,由于路途远、行路难,且长辈们无法接送,留守小孩迟到、旷课等现象经常发生。“绝对不能让孩子这样下去”,十九公主动请缨,挑起了本村儿童上学“队长”的重任,开始了接送小孩上下学的“征程”。
  
  送去上学送来午饭一天3趟步行36里
  
  每天鸡鸣时,他就会闻鸡起床,同时吹响哨子,而家长们听到哨声也十分配合,迅速起床做早餐。
  十九公吹哨子也有规律。第一次吹哨子是在凌晨4:30,吹两声,旨在把沉睡的村民叫醒起来做早餐;第二次吹哨子是在5:30,吹3声,提醒村民要叫孩子起床了;第三次吹哨子是在6:15,吹两声,意味着即将出发上学了。随后,十九公会逐家逐户叫齐孩童,排队上学去。
  十九公还主动跟校方提议,让孩子在学校午休,孩子们的午饭由他来送,校方认同其提议。这样,十九公每天早上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马上赶回村里放牛、干农活,10点一过,便逐家收集午饭,用扁担挑到学校去,并看着孩童把饭菜吃完后,自己才回去。“每天来往3趟,一天得步行18公里。”一位村民说。
  上学期末的前两周,天气异常寒冷,校方担忧十九公的安全,就建议他不要再送午餐了,“让孩子中午回家吃饭、午休”。十九公开始不同意,校方费尽口舌才将其说服。
  据村民的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先后有50多个孩子享受过十九公保姆式的护送“服务”。
  
  窄狭山路变坦途留守儿有了“通天道”
  
  前两年,在十九公的发动下,村民合力捐钱,请来挖掘机,挖了一条4米左右宽的路,虽然还是黄泥路,却缩短了通往外面的距离。由于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成为新路的最大受益者。
  距黄泥路不远是以前那条崎岖的小道,如今已长满杂草。20年来,就是沿着这条小路,50多个留守儿童在十九公的护送下,走出了大山。其中有不少小孩后来考上了大学,并谋得了不错的职业。
  在信宜思贺镇当老师的韦海凤,对十九公的护送印象非常深刻。“护送过程中,十九公会跑前跑后,给大家壮胆。而且,每逢夏天暴雨导致小溪水面暴涨,他还会一个接一个把孩子背过去。”韦海凤回忆道。
  逢年过节,村民回来都会请十九公吃饭,答谢其无私的接送,但均被其拒绝;学校也曾想给其费用,同样被拒绝。40多年来,他一直在村小组长的位置上服务村庄,几乎没有任何工资。
□新闻纵深
山区农民的城镇化生存

  十九公20年风雨护送路背后,一种农民自发,政府鼓励的小城镇化进程正在各地上演,农民城镇化生存已成趋势。
  已经护送了20年,还要护送多少年?
  十九公的回答让记者感到意外,“也许送不了几年了,现在不少人都已经开始搬到镇上住啦!”
  老人说这话的背景是,类似石门坑村这样的偏远山区村庄发展艰难,越来越多有远见的村民已经想着法子往山下搬迁,搬到镇里,甚至是搬到县城里。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信宜政府方面的鼓励,一种内生与外力同时推动的小城镇化进程正在信宜上演。据了解,当地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务输出有20多万人,年劳务总收入达30多亿元。建房成了这些务工者的最大花销,记者在池洞、北界等镇农村看到,新建的小洋楼随处可见。
  石门坑全村仅有50亩石头梯田,且十分贫瘠,亩产只有200斤左右。为填饱肚子,村民开始开山造田,轮番作战,但因村庄被大山团团围住,梯田面积仅增加了10亩。
  当地政府也认为,对于农村人口占七成以上的信宜,走山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其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当地开始探索“经营城镇”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引入市场机制,对小城镇中的土地、市政公用设施等资源进行运营和配置,采取盘活土地、公用设施等资源的办法,以“引农造城”为主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小城镇建设市场化道路,实现小城镇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当地已有5万多农民就地从事非农工作,而一直困扰着他们发展的户籍限制,将会得到解决。
  其实,早在2003年当地小城镇化起步的时候,有关部门已注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把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农村人口紧密结合起来。如今,当地仅毛纺织企业就有600多家。
  最近,信宜宜居城乡发展纲要新鲜出炉,要求尽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市区和小城镇转移。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snakels 发表于 2010-3-1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到了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云聆竹语 发表于 2010-3-1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早已知道十九公的事迹,但每次都依然感动!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风情网爱心志愿者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1403
  •  发布规则

      在以小草般的力量,实实在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爱心志愿者QQ群为:QQ群号:243906391,欢迎加入

     热点图文

     最新动态

    7 X 24小时在线客服

    电话:0668-8884681

    手机:13510735541

    客服QQ1:1592772589,客服QQ2:1368203218
    邮件:admin@06681.com
    Copyright © 2023-2026 信宜玉都风情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申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3 技术支持:信宜玉都风情 粤ICP备200496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