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黔风情之旅4——敕书楼、锡三公祠之昔日辉煌(2009-04-18 16:25:25)
桂黔风情之旅4——朱砂镇敕书楼、锡三公祠之昔日辉煌
敕书楼位于朱砂镇双砥村。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12年)。明熹宗皇帝为表彰卫士余应晓(又名余潜斋,朱砂人)救驾有功,在他晚年退职还乡时敕赐书柬。余应晓在村中建“敕书楼”供奉之。该楼是一幢坐南向北的两层古楼。砖木结构,建筑精致,红墙绿瓦,拱门花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屋顶左右起“锅耳形”屏风,正门上方有一块竖直匾,上用正楷柳体写“敕书楼”三个大字。书柬原存放在后楼正厅中,现已失。楼房保存完好。
当地的一名网友G是个热心的向导,参观完敕书楼,她又带我们走进另一座老建筑——锡三公祠。朋友此前在网聊时说,这是一座清末将军的公祠,从它破土到落成长达32年之久,见证了清末民初一富豪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强烈推荐我们实地走访。却没料到从信宜到朱砂再到双砥,七零八拐,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得以接近这座百年的老祠堂。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谁能料想到,在莽莽苍苍的云开大山腹部,这两省交界的大山沟里,竟然深藏着如许辉煌!当你走近,当你细听,你不能不折服于整座公祠的非凡气势。大门有三四层楼高,座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面宽75米,进深50米,高7.9米。正厅为三进格局,有拜堂,两侧有对称的平房建筑群,共89间。建筑面积达3700平方米;它集祠堂、书院为一体,其建筑设计外观为仿罗马式建筑和清代风火墙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梁柱及檐柱皆有雕屏,雕刻有“八仙过海”、“郭子仪贺寿”及各类走兽等图案,刀法精细,画面清晰,惟妙惟肖。
公祠里住着零落的三四户人家。昔日威严的大堂,如今堆满了村民们囤积的柴火;屋檐和墙头上,还保留着各个时代残留的痕迹。那些没有人住的房间,全部布满了灰尘与蜘蛛网。推门进去,在扬起的灰尘中,似乎还能勾起人们对当年的锡三公祠的记忆……
该村一名82岁的高龄老人余焦,自称是余氏的远房亲戚,给我们介绍了他收集整理的关于锡三公祠及其主人们的事迹。
余锡三是清朝的武显将军,官位很大,属于军队后勤财务官职。他同时也是大地主,单在广西容县就拥有100担租田出租,为信宜首富。余锡三的爷爷、父亲和他本人,都是朝廷的三代武显将军,家庭显赫。他有6个儿子,大多数均有官职,其中小儿子余扶分的官职最大。余扶分是清末的文秀才,曾任信宜新图局长,后任清朝秘鲁节度使,曾为广东省议员之一。锡三公祠这座具有外国风情的大屋正是余扶分出使秘鲁归来后,差人根据他在国外浏览所见的建筑艺术特色,而设计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屋。
公祠落成后,余锡三有4个儿子住在这个大围楼中,家族繁华,丫环众多。据说余扶分百年归去时,开祭足足一个礼拜,邻近两省的土豪乡绅纷纷前来送行,队伍庞大竟达八百人之多。
余扶分没有子女,解放后,余氏的后代闻风而走,现散居世界各地,多定居在珠海、香港、澳门等地,据说已有300多人口。余焦拿出了很多资料说,其中余锡三的六世孙女余德静最为有名,她现居香港,是一名高级护理师,1997年曾远赴西非塞拉利昂当一名“无国界医生”,并在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解放后政府把围楼分给了15户农民居住,目前公祠里还住着三四户人家,他们多以种植木薯为生,其中有一廖姓的中年男子的奶奶就是当年这户余姓人家的丫环。
锡三公祠墙壁全部用青砖砌成,非常厚实,四周转角处都设有枪眼,如同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据介绍,该祠具有四防功能——防潮、防火、防兵贼、防灾害,而这功能结构的设置也有一段由来。
锡三公祠背后有一块名为“百家坟墓”的墓地,据说双砥村历史上曾遭清洗,全村男女老少几乎全被屠杀,只有个别幸免于难。余氏后代不惜花费巨资建锡三公祠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吸引此惨痛教训。
这座曾经辉煌的老楼,现在已日益斑驳,只有围楼两侧的几处枪眼还目瞪着外界,仿佛无论如何也要保护老楼的安全。但老楼的敌人是时间。在时间的摧残下,梁柱上的光彩不再,楼角上的雕花不再。人们在渐渐遗忘这座百年围楼的历史和存在。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baefc0100did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