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玉都风情网欢迎您的到来,注册后,您将能玩到更多好玩的功能!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信宜名人:
李孝式(1901—1988) 镇隆镇大路街人,马来西亚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开国元勋之一。1914年升入广州中学,1915年便转入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毕业后直接留学英国,就读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由于学习刻苦,1923年获经济、法律两科硕士学位,还被推举为经济学院董事。1924年回到祖国,旋即随他父亲、华侨实业家李季濂到马来西亚经营锡矿业,从此时起,他便致力于华人社会的公益事业,为华侨仕办了许多实事、信誉卓著。1953年,李孝式任海港铁道部长,翌年任交通部长。1955年,马来亚全国大选,李孝式为联盟圆桌会议主席,复为联盟竞选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李孝式出任首任马来西亚财政部长,获英皇封为K.B.E爵士。
林云陔(1883—1948) 水口镇大垌官岸村人,1910年,参加了朱执信领导的庚戌新军起义,1911年3月29日又参加黄花岗起义,是年10月,奉命负责组织领导南路(高、雷、廉)起义。1920年,他随孙中山回广东,先任登记局长,接着改任大元帅府秘书兼广东省教育会编译处主任。不久孙中山率师北伐,他随师到当时设在广西桂林的大本营。任大本营金库长兼广西省银行行长,负责军需供给。1923年,林云陔任广州市市长,1924年之后,又先后改任广东省审判厅厅长、检察厅检察长、中国国民党广东南路督导、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1927年5月20日再次任广州市市长(时称市政委员长);1928年1月7日第三次任广州市市长。1931年,陈济棠控制了广东,林云陔出任省主席。
李怀霜(1874—1950) 镇隆镇大路街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李怀霜中试举人第三名。中举之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及文化事业,他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1910年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李怀霜出任《珠江日刊》总编辑,继续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出力。1929年,李怀霜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陈济棠统治广东期间,李怀霜在第一集团军任少将主任秘书。后任广东省南路行署秘书、广东省政府秘书。1946年到香港定居。他是国内有影响的作家、编辑和学者,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老会员,旧民主主义革命宣传家,曾主编《天铎报》和《珠江日刊》,著有《弞庵文存》一卷,《弞庵诗辑》三卷。
罗克明(1902—1932) 池洞镇扶参村人,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第一个书记,怀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25年在广东国民大学学习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受中共广东区委委派,回信宜从事建党工作和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建立起信宜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7年5月,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员会成立,罗克明任书记。12月15日,发动了震动粤西的怀乡起义。宣布成立了怀乡区苏维埃政府。1928年秋,罗克明奉命到香港、澳门工作。1929年秋他转移到马来亚,创办《星洲旬刊》,他担任主编,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1931年春,他奉命回到广东工作,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春,罗克明又被调回香港工作。1932年秋末,病逝于香港九龙广华医院,终年30岁。
廖盖隆(1918—2001) 白石镇扶龙蔗坪村人。1938年8月,他带领部分进步同学奔赴延安。先后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经济组财政小组组长,新华社国内部组长、副主任、主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等职务。从1951年1月起,廖盖隆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报纸处任副处长、处长、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副部长、朱德政治秘书、中央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工作。他勤于富余,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1950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党史探索》(1983年)、《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83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87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8年)、《毛泽东思想史》(1993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995年)、《中国和全球走势》(1996年)等。这些著作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配合党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广泛的、有益的积极作用。
林砺儒(1889—1973) 原名林绳直,北界镇上村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中学老师。他先后在信宜中义学堂、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广州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并担任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著作有:《文化教育学》、《伦理学要领》、《教育哲学》、《教育危言》。他有一百多篇论文,散见于《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教育新时代》、《文理月刊》、《新华月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其中选有38篇编入《林砺儒教育文选》。
杨干华(1942—2001) 思贺镇人。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广东文学讲习所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文学月刊社长、主编,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在校读书时开始文艺创作,先后在发表了《姐姐要出嫁了》、《秋风秋雨》、《石头奶奶》、《风雨中》、《铁匠之歌》等作品。曾被选为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1972年,被调信宜县文艺宣传队任编剧。1979年,调入广东文学院从事专业创作,当选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创作了《良心债》、《被蹂躏的灵魂》、《输血》、《惊蛰雷》,中篇小说《天上的月亮》、《山里的太阳》、《冬夜备忘录》等。出版小说集《社会名流》,长篇小说天堂三部曲之一《天堂众生录》、《天堂挣扎录》。他的三部曲之三《天堂蹒跚录》尚未完稿便逝世。
林元(1916—1988) 镇隆镇人。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历任《文聚》、《独立周报》主编,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上海《观察》周刊代理总编辑,北京《新观察》杂志编辑、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外委会办公室主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业务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驻科隆坡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业务办公室主任,《文艺研究》主编。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碎布集》,报告文学集《访战后朝鲜》、《渤海湾的浪潮》、《三兰》、《在毛主席介绍的合作社》、《不断革命的人》,短篇小说《大牛》、《王孙》、《海河庄》、《暴风雨之夜》,散文《科伦坡之窗》、《赤道阳光》、《长城留名》、《寄平壤》、《游康堤》、《印度尼西亚人》、《在艺术的森林旅行》,剧本《汉奸陈觉生之死》等。
陈铭盘(1865—1924) 怀乡镇人。原名陈树荣,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原籍平梅村,是信宜早期旅居南洋第一个有成就的华侨企业家。陈铭盘同胞兄弟六人,他排第三。长兄陈宠三,少年好读,后改儒为商,继又改商为仕,官游粤西,曾任广西恩隆县、容县知县,白石盐场知事。陈铭盘为前清秀才,琼州府国子监,曾任民国广东省参议员、信宜县长。
甘子玉(1929—)男,汉族,1929年10月生,水口镇双山村人。信宜中学校友,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兼职教授。高级工程师。1945年至1949年在中山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学习。1949年至1950年在重工业部干部班学习。1950年至1952年任重工业部计划司技术员。1952年至1956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计划司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科长。1956年至1958年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秘书。1958年至1969年任聂荣臻秘书。1969年至1971年下放国家科委湖南"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至1972年在中国科学院业务组工作。中共十四大当选为中纪委委员。1998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中纪委委员。著有《工厂的计划工作》、《宇理图--从基本粒子到总星系的宇宙图景》,译有《控制论浅述》、《计算机和人脑》。
甘子钊(1938—)男,汉族,1938年4月出生,物理学家,水口镇双山村,1954年信宜中学高中毕业,1959毕业于北大物理学系,后攻读研究生4年。曾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现任北大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兼任北大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半导体物理、激光物理、固体理论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80年代中,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中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甘子钊教授最先在国内实现了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为发展中国大能量激光做出突出成就。甘子钊还长期担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负责人,为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最近被聘为国家“高临界温度超导电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