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玉都风情网欢迎您的到来,注册后,您将能玩到更多好玩的功能!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陈哓 于 2011-1-15 23:39 编辑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是广东省省辖县级市。东与阳春市相接、南与高州市交界,西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毗邻,北与罗定市接壤,境内七成多是山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崇山峻岭,河溪纵横,高度从海拔50米至1704米。海拔高程1000米以上的山岭80座,《南州异物志》里所说的:“广州之南,苍梧 (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也就是信宜境内。云开山脉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山势自然分隔高凉、泷州、与广西钦州的三地。
唐朝粤西俚僚交杂难于羁糜。信宜东北部山区山僚依然未被王化,各洞僚各自为政,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荒忽无常者也。被史书称作罗窦洞僚,罗窦诸洞僚屯据险要,与泷州僚呼应,僚人鼎盛时期,因土地的争夺,多次与朝庭及俚僚地方豪族进行了战争,《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 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 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资治通鉴》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身自入朝;未几,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讨平罗窦诸洞僚。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新唐书》高宗传说:永徽二年十一月,窦州、义州蛮寇边,桂州都督刘伯英败之。
俚僚势力范围来说,(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冯、陈、宁三大家族的俚僚地方豪族均以窦州为界分割势力范围,代表僚人文化的泷州豪门陈龙树仕唐,任南扶(今信宜市)刺史,《元和姓纂》卷一“高州冯氏”条云:“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兄(冯)煜进士。”信宜这三地界为陈、冯两家家族先后统治,是俚僚豪族势力重叠之地。
因此信宜俚僚文化是古百越俚人文化与僚人文化及汉文化的结合部。信宜的古风俗吸收了高州的俚人文化特点,也接受了泷州僚人文化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俚潦汉融合的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年例、飘色、木偶、铜鼓舞、新图醮会、春牛舞、采茶歌舞、八面大王歌、连滩山歌等。
年例
光绪《信宜县志 》 卷一 舆地志十 风俗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茂名市志》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祭祖、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地处鉴江流域的信宜,年例之风一般在乡村举办居多,并且多集中于镇隆镇和水口镇(信宜市管辖的城镇)等偏南地区,但近年来有向城市蔓延的趋势,在城南地区会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举办年例的排场。旧时,年例一般维持三天以上.第一天叫“起年例”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起年例” 以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神,称谓“摆醮”。敬神、祭祖、祭礼社稷是起年例的主要流程.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头戏。晚上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傩戏,放烟花等等。“正年例”早上神出游巡门,如果村子很大,神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绕着村子,敲打锣鼓,驱赶过去的不如意,祈祷好运的降临,保佑村民的平安。游神过后便开始准备筵席,这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看大戏、看木偶戏、看飘色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敬神,火烧纸,神回庙,晚上巡游,白花灯游、舞狮、舞龙,年例也就此结束。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年例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和休闲,过完年例之后,人们也才会慢慢从喜庆中带着祝福开始一年新的工作。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
游神
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洗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岭南圣母”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
另外-位不得不提的神祗就是神界中职务最底层的乡村干部了,它就是管理一方里社的社木伯公,也称土地神.作为一方土地的管理人员,土地神这天风光无限.土地神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粤西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
粤西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彼此照应,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粤西人崇尚信义,因而祭祀关羽的风俗在粤西广为流传,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不为金银财宝所动,商贾们更是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把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奉为武财神。
妇女崇拜观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观音能够送子。观音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菩萨。但民间崇拜她,却主要不是由于她那些众多的虚幻的法力,而是在于她能送子。至近现代,人们赋予了观音送子的职能,世音所传她的灵验,则少有救苦救难,而多为送子。所以老百姓到观音庙里去烧香或家中供奉观音神像,主要是为了祈子。观音送子的观念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摆宗台”是神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几乎一条村-族人,在社公土地神前的地堂上,一字摆上两行方桌.一家一桌,一刀切近十斤的悟猪肉,整鸡和整鱼,称作“三牲”,摆在一起供神,称谓“摆醮”。敬神、祭祖、祭礼社稷,游神到.鼓乐齐鸣,旌旗招展,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起,村民无限喜悦和尊敬,纸香火光闪闪地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神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村民开始俯下身来,不住地叩头、祷告准备接纳神的恩赐.
看人班戏
信宜人“装戏剧鼓乐”“演戏迎神”的习俗。促使人班戏的发展,所谓“人班戏”是指少至几个人,最多十几个人组成的乡土粤剧小班子,使用简单的道具,搭建简单的戏台,用富于人情味的乡间俚语表演。
“人班戏”由“地堂戏”发展而成,由于是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便承了“地堂戏”滑稽, 幽默的表演特点。表演形式分为演、唱、逗几方面,风格诙谐活泼,富于地方色彩和田园风味,并在演出过程中即兴穿插祝词贺语以观众开心。人班戏,借鉴粤剧艺术角色行当分为“三脸”(大花脸、二花脸、黑脸),“四净”(小生、武生、老生、丑生),“五旦”(花旦、散发、色旦、梅香旦、少旦).唱腔艺术,保留以具有原始民俗特色的唱词结构。基本上保留民用的七字句格式,也可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加活动短句。音乐明快活泼,由长腔、变体板腔、小曲曲牌和锣鼓谱四个部分组成。
飘色
信宜镇隆古城飘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华夏悠久历史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粤西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研究镇隆古城将是研究粤西地区文化、风俗的一种极好方式。 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八音
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茂名地区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那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让人对神肃然起敬。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锣鼓声大了,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每一年的年例,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白花灯
俗称“点灯”。源于明清,流传于信宜镇隆镇,专为庆贺和启报婴儿出生用。灯型男女有别,男庄重,女轻巧。凡有孩子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必须在来年或本年做备白花灯,农历正月初十持灯拜祖及土地,然后挂于土地庙,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白花灯在元宵节时擎灯巡游。
醮会
旧时,在信宜新图地区(茶山、安莪、朱砂、旺砂、贵子、洪冠、平塘、合水、思贺、前排等乡镇),年初九、年初十有做醮的习俗,村民聚集于有神灵的山坡或草坪或田野上。该处有事前用竹排栅搭起架,其四面与中央挂上五长串鞭炮直垂地面。仪典:一是祭神。由醮会长带头烧香、即席宰杀公鸡,用鸡血拜祭菩萨,杀鸡、猪祭神,祈求菩萨、鬼神保佑村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有的村从罗定或广西请有胆量、有杂技本领的师父“上刀山”。光着上身、脚板上刀山。每上一个刀级都要做一个惊险动作,上到顶端时,还要做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技。之后,又一级一级地踏着刀锋下来。有时两三个人同时上刀山。传说这是显示村民不怕鬼神,个个刀山敢上。
“过火海”。地上烧着一堆堆熊熊大火,师父光着脚板踩着火堆走过去(不能跨过)。传说能上刀山、过火海后村民就会大吉大利,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做醮高潮,最为热闹的是抢炮。此时,五长串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鞭炮一完,立即有一个炮圈(钢或铁做的)飞起,男子汉即争抢炮圈。
醮会规定:谁抢到炮圈,要回到庙堂跪拜菩萨,烧了鞭炮后才算胜利者。胜者能获得醮会几十担稻谷奖赏。
再是菩萨巡游。菩萨巡游是醮会尾声。 村民把庙堂所有菩萨(事先已移置醮会聚集点)抬着巡游,声势浩大,少则五六百人,多则近千人参加。前面是醮会长老、醮会成员,跟着是八音队、 锣鼓队、舞狮队、罗伞队、彩旗队,中间是菩萨队依次排先后,伴有穿上长衫马褂道服的喃呒(道士、道公)队列,后面又是一队队罗伞、彩旗以及醮会的部分村民。待游完菩萨,醮会所属的各村寨最后又回到庙堂里,把菩萨放回原处。这时醮会长、成员要烧香磕头,隆重祭拜一番,向菩萨谢恩,呜炮,做醮就算结束了。
春牛舞
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流传于信宜新图地区(茶山、安莪、朱砂、旺砂、贵子、洪冠、平塘、合水等乡镇)。《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春牛图仿制模型,先以树枝和竹篾扎好躯架、四肢尾巴和头角,然后粘糊纸张或布料,再略加装饰点缀而成,舞春牛时,两人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握住牛头,左右上下摆动,后面一人拱背摇动 牛尾。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