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升网讯 清朝同治年间,横茶村一位村民为了发扬本村陶器文化,到景德镇装聋扮哑三年,带回青釉秘方,从此发展成了横茶村的“陶器一条街”。为了更好地发展陶器产业,当地村民用智慧创造出了制陶机器,改写了该村手工制陶的历史。近日,记者来到这个有着150多年历史的“陶器一条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村民制陶的热情,还有一份对祖辈基业固守和传承的渴望。 文/本报记者 黄明霞 装聋扮哑取得 景德镇青釉秘方 从茂名市区到信宜市水口镇横茶村,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这里,还延袭着清代同治年间景德镇的青釉文化,有着一个150多年历史的“陶器一条街”。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民风古朴的村落,见到在长长的街道两旁,摆放着大小不一,堆积如山的青色陶器,个别店家还别出心裁地制作了麒麟、龙凤虎狮和十八罗汉等陶瓷工艺品,吸引着路人的眼球。 横茶村委会书记雷物强告诉记者,该村有1030户5600多人,村内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其中69户人就继承了祖辈的陶瓷生意,主要生产花盆、米缸、水缸和一些美术陶瓷工艺品等80多个品种,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东莞、四川、香港和越南等地。 提及横茶村陶器文化的起源,该村村委会主任陆明波告诉记者,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横茶村的村民刘世珍就开始烧制瓦锅。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由于江西景德镇的陶瓷闻名天下,村民刘怀勋为了发扬横茶村的陶器文化,决定到景德镇碰碰运气。然而那个时候,景德镇的制陶秘笈从不外传,为了顺利“入境”,刘怀勋便装聋扮哑,以一个残疾杂工的身份混入了景德镇。三年来,他在景德镇小心翼翼,忍辱负重,学到了不少制陶技巧。有一天,他正在干活时,发现了景德镇的师傅正在制作青釉。那个时代,景德镇的青釉瓷制作工艺已达到高峰,青釉则是一种极为神秘的陶瓷涂料。当他看着师傅将青色的氧化氯粉、玻璃粉和胶粉等材料倒入大容器,再用清水稀释成那泛着一点青绿色的宝贵涂料时,一股激动欣喜之情在心底泛滥开来……回到横茶村,刘怀勋开办了他的奇玉陶瓷厂,生产釉花窗、栏杆和花盆等产品,横茶村的陶器文化从此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 从手工制作到农户自制机器生产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横茶村其中一个陶器生产基地。该基地座落在山青水秀的半山腰中,一个个陶器窑依山而建。山道一旁,一些工人正在晒花盆坯,白色的坯身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甚是醒目。不远处,开进山里收购的卡车停在一家陶器窑的空地上,车上已装满了印有龙凤花纹的青釉花盆,将运往广西。 该陶器窑的主人刘高胜告诉记者,从他记事时起,家里就一直经营陶器生意。制作陶器共有炼泥、压坯、晒坯、上釉、装窑、烧窑和出窑几大工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陶器还是用传统的手工制作,不仅工作难度大,产量也很少。他还记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祖父经常到耕地里挖陶土,挑着沉沉的陶土回到家,还要用脚使劲踩出陶土的粘性,再用手捏成一个个坯,一天下来,只能做出2至8个陶器坯。后来,聪明的村民开始利用木头、砖头、水泥、陶土和马达等,细心钻研,制造出炼泥机、拉坯机和制坯模具等,生产效率大大增加。 在记者的要求下,刘高胜让工人进行了制坯演示。只见工人首先将一个高约70厘米,直径约90厘米的白色花盆模具放置在拉坯机的圆形凹槽中,然后放入陶土,再开启电源。这时,花盆模具在机器的带动下迅速旋转起来,一旁的工人再用拉坯机上方的工具将陶土沿边缘推抹平整,不到三四分钟,一个大花盆坯便做好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刘高胜笑着告诉记者,如果是以前用手工制作,这么大的花盆坯一天最多只能做两个。 做陶器最难的是哪部分?刘高胜坦言是装窑和烧窑过程。如果陶器装歪、摆放过密或烧窑的火候不正确,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在他那60多米长、呈阶梯式的大瓷窑里,有12个装陶器的小窑仓,窑仓门呈拱形。将瓷器装窑后,必须用砖头将窑仓门封起来,只留出一个孔,再将木柴放进去,烧足六天六夜方可成形。在刘高胜的大窑,每窑可烧出2000多个花盆,利润1万多元,一年下来可赚13万多元,可以说是当地的陶器生产大户。 代代相守渴望传承祖辈基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精美的陶瓷工艺品流入市场,而横茶村出产的陶器大部分还是延用当年的青釉秘方,颜色单一,做工也较为粗糙,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雷物强书记告诉记者,目前在横茶村,除了部分陶瓷生产大户的经济有所保障,大部分陶瓷作坊的收入都不稳定。但是,许多村民固守的不是经济,而是对祖辈基业不断传承的渴望。 刘志雄就是横茶村一位远近闻名的陶艺师傅,为了让该村的陶器文化发扬光大,他不断刻苦钻研、推陈出新,其精心制作的古今人物、大小神仙及龙凤虎狮等陶瓷工艺品受到了许多陶艺师的好评。刘师傅告诉记者,从他的祖辈时起,就一直从事陶器生意,从小他就对那可塑性强的神奇陶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从事文学工作的他时常看到书里那八仙过海、108个梁山好汉和龙凤虎狮等图案,便忍不住用陶土照着图案细细地捏,再为其上釉、烧制。经过几年的反复钻研,他成功做出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工艺品,技术也越来越娴熟。 1987年,时任广东省艺术馆馆长赵军雄经过横茶村,无意中看到了刘志雄的作品,便通过信宜市文化局邀请他参加同年在广州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还在活动现场为他设了一个展示区。在展示区里,刘志雄那变法术般的“捏泥秀”,那活灵活现的陶瓷工艺品,深深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1989年,香港一位做陶器生意的老板也对他制作的大小狮子、麒麟和盘龙等工艺品赞叹不绝,一次性向他订购了大批产品。正是外界给予的这种热忱和关注,让他从此更坚定了从事制作陶瓷工艺品的信心。 岁月流逝,如今的刘师傅已年逾六旬。但他仍然专注于陶器制作,他的最新力作--十八罗汉,个个动作神态迥异,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对于横茶村所有的陶艺人来说,陶土是先人给横茶村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们要守住祖辈的根基,守住这份财富,让横茶村的陶器文化永远代代承传。 茂名晚报 记者 黄明霞 通讯员 何廷慈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