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0

朱砂大屋

朱砂大屋,好多人都去睇过,拍过不少精品,某日俺下乡经过,也顺路入去,一睹其风采!

朱砂大屋正面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1

朱砂大屋

朱砂大屋正面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1

朱砂大屋

朱砂大屋正面主门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2

朱砂大屋

朱砂大屋正面侧照

凡尘欲世 发表于 2009-9-18 22:03

以前有过辉煌的时候,物是人非啊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5

朱砂大屋

朱砂大屋内

朱砂大屋内

好好的一座古老大屋,极具文物保护价值,居然被人当柴房,可悲啊~~~~~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7

朱砂大屋

圆形窗

枪眼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08

手机所拍,只当作记录!

东莞宜人 发表于 2009-9-18 22:08

原帖由 青松傲雪 于 2009-9-18 22:05 发表 http://www.06681.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朱砂大屋
121915
朱砂大屋内
121916
朱砂大屋内

好好的一座古老大屋,极具文物保护价值,居然被人当柴房,可悲啊~~~~~
怕的是木柴引白蚁入去,真的是危害极大。

蝌蚪 发表于 2009-9-18 22:10

拍艺术照的好风景!

中山宜人 发表于 2009-9-18 22:11

朱砂大屋/今非昔比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16

 锡三公祠,一座百年的余姓公祠,坐落在信宜市朱砂镇双砥村。这座公祠,从破土到落成长达32年之久,见证了清末民初当地一富豪家族的兴盛与衰落。记者近日走进了这百年建筑,这建筑还住着零落的三四户人家。公祠的大堂里,堆满了村民们囤积的柴火;公祠墙头上,还保留着各个时代残留的痕迹。那些没有人住的房间,全部布满了灰尘与蜘蛛网,推门进去,在扬起的灰尘中,似乎还能勾起人们对当年的锡三公祠的记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  记者是在当地的一位朋友的导领下走进这座公祠的,朋友说这是一座清末将军的公祠,却没想到从信宜到朱砂再到双砥,七零八拐,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得以接近这座百年的老祠堂。
  一进门,记者折服于整座公祠的非凡气势。大门有三四层楼高,据信宜文化馆馆长杨强文介绍:锡三公祠座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面宽75米,进深50米,高7.9米,正厅为三进格局,有拜堂,两侧有对称的平房建筑群共89间,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它集祠堂、书院为一体,其建筑设计外观为仿罗马式建筑和清代风火墙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梁柱及檐柱皆有雕屏,雕刻有“八仙过海”、“郭子仪贺寿”及各类走兽等图案,刀法精细,画面清晰,惟妙惟肖。
  记者走进大门,看到大堂里早已被村民们堆满了柴火,在梁柱和檐柱上,还保留着已经褪了颜色的人物、花卉图等壁画和书法条幅,但还能看出壁画惟妙惟肖,书法苍劲有力。杨强文介绍说,锡三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经逐步扩建,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落成,前后共用了32年时间,是余姓后裔为纪念余锡三(清末一位官级不小的官员)而建。该祠2000年6月公布为信宜市文物保护单位。曾受信宜市委、信宜市政府先后邀请的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旅游资源规划中心的著名博士生导师阮仪三和赵学增教授,一致认为锡三公祠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锡三公祠1953年曾被设立为农民协会,并于同年土改时被分给15户不同姓氏农民居住,于1958年先后设立初级社、高级社、大队等。
围楼里还住着三四户人家  朱砂镇双砥村一名82岁的高龄老人余焦,自称是余氏的远房亲戚,给记者介绍了他收集整理的关于锡三公祠及其主人们的事迹。
  余锡三是清朝的武显将军,官位很大,属于军队后勤财务官职。他同时是大地主,单在广西容县就拥有100担租田出租,为信宜新图(现信宜东镇、金垌、朱砂、贵子一带)首富。余锡三的爷爷、父亲与他是朝廷的三代武显将军,家庭显赫。他有6个儿子,大多数均有官职,其中小儿子余扶分的官职最大。余扶分是清末的文秀才,曾任信宜新图局长,后任清朝秘鲁节度使,曾为广东省议员之一。锡三公祠这座具有外国风情的大屋正是余扶分出使秘鲁归来后,差人根据他在国外浏览所见的建筑艺术特色,而设计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屋。
  公祠落成后,余锡三有4个儿子住在这个大围楼中,家族繁华,丫环众多。据说余扶分百年归去时,开祭足足一个礼拜,邻近土豪乡绅纷纷前来送行,队伍庞大竟达八百人之多。
  余扶分没有子女,解放后,余氏的后代闻风而走,现散居世界各地,多定居在珠海、香港、澳门等地,据说已有300多人口。余焦拿出了很多资料说,其中余锡三的六世孙女余德静最为有名,她现居香港,是一名高级护士师,1997年曾远赴西非塞拉利昂当一名“无国界医生”,“无国界医生”组织在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解放后政府把围楼分给了15户农民居住,公祠里还住着三四户人家,目前他们多以种植木薯为生,其中有一廖姓的中年男子的奶奶就是当年这户余姓人家的丫环。
百年围楼鲜为人知的历史  关于锡三公祠工程建设长达32年之久,杨馆长告诉记者:据当地老人介绍,在锡三公祠建设过程中,有一位从工程动土就参与公祠建设的当地民工,他从工程动土开始,每次放工就偷一块青砖回家,长年累月,到锡三公祠经过32年的建设竣工时,该名民工所偷的青砖竟已刚好可以用来盖一座三间的青砖瓦房了。
  锡三公祠墙壁青砖砌成并且非常厚,四周转角处都设有枪眼,如同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据介绍,该祠具有四防功能——防潮、防火、防兵贼、防灾害,而这功能结构的设置也有一段由来。
  锡三公祠背后有一块名为“百家坟墓”的墓地,据说信宜市朱砂镇双砥村历史上曾遭清洗,全村好几百人男女老少几乎全遭屠杀,只有个别幸免于难。余氏后代不惜花费巨资建起了锡三公祠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吸引此惨痛教训。
  杨馆长说,据该村村民世代口传,他们村曾遭屠杀。历史上,该村有遭遇屠杀的可能历史渊源只有两个,一是,1851年“凌十八起义”,太平军在信宜市钱排镇某村起义,随后奔赴广西。二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盌,曾带领起义军由广西攻杀进信宜,在信宜市曾建立起“大洪国”农民起义政权。而朱砂镇是信宜与广西之间的捷径。据了解,朱砂双砥村遭遇清洗的具体时间目前仍没能确定,到底是哪支农民军所为尚待考证。
  这座曾经辉煌的老楼,现在已日益斑驳,只有围楼两侧的几处枪眼还目瞪着外界,仿佛无论如何也要保护老楼的安全。但老楼的敌人是时间,在时间的摧残下,梁柱上的光彩不再,楼角上的雕花不再。村民们在渐渐遗忘这座百年围楼的历史,村民们纷纷疑问,要如何保护好这幢围楼,要如何才能对其进行修葺,要如何才能让这百年老楼在历史的风雨中永远不倒.
《茂名晚报》(2007-12-05 第三版)

青松傲雪 发表于 2009-9-18 22:21

粤桂黔风情之旅4——敕书楼、锡三公祠之昔日辉煌(2009-04-18 16:25:25)

标签:敕书楼 公祠 老建筑 旅游分类:粤桂黔风情自驾游1—44
http://static7.photo.sina.com.cn/bmiddle/49ebaefcg67d03680d066 桂黔风情之旅4——朱砂镇敕书楼、锡三公祠之昔日辉煌
敕书楼位于朱砂镇双砥村。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12年)。明熹宗皇帝为表彰卫士余应晓(又名余潜斋,朱砂人)救驾有功,在他晚年退职还乡时敕赐书柬。余应晓在村中建“敕书楼”供奉之。该楼是一幢坐南向北的两层古楼。砖木结构,建筑精致,红墙绿瓦,拱门花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屋顶左右起“锅耳形”屏风,正门上方有一块竖直匾,上用正楷柳体写“敕书楼”三个大字。书柬原存放在后楼正厅中,现已失。楼房保存完好。

当地的一名网友G是个热心的向导,参观完敕书楼,她又带我们走进另一座老建筑——锡三公祠。朋友此前在网聊时说,这是一座清末将军的公祠,从它破土到落成长达32年之久,见证了清末民初一富豪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强烈推荐我们实地走访。却没料到从信宜到朱砂再到双砥,七零八拐,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得以接近这座百年的老祠堂。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谁能料想到,在莽莽苍苍的云开大山腹部,这两省交界的大山沟里,竟然深藏着如许辉煌!当你走近,当你细听,你不能不折服于整座公祠的非凡气势。大门有三四层楼高,座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面宽75米,进深50米,高7.9米。正厅为三进格局,有拜堂,两侧有对称的平房建筑群,共89间。建筑面积达3700平方米;它集祠堂、书院为一体,其建筑设计外观为仿罗马式建筑和清代风火墙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梁柱及檐柱皆有雕屏,雕刻有“八仙过海”、“郭子仪贺寿”及各类走兽等图案,刀法精细,画面清晰,惟妙惟肖。

公祠里住着零落的三四户人家。昔日威严的大堂,如今堆满了村民们囤积的柴火;屋檐和墙头上,还保留着各个时代残留的痕迹。那些没有人住的房间,全部布满了灰尘与蜘蛛网。推门进去,在扬起的灰尘中,似乎还能勾起人们对当年的锡三公祠的记忆……

该村一名82岁的高龄老人余焦,自称是余氏的远房亲戚,给我们介绍了他收集整理的关于锡三公祠及其主人们的事迹。

余锡三是清朝的武显将军,官位很大,属于军队后勤财务官职。他同时也是大地主,单在广西容县就拥有100担租田出租,为信宜首富。余锡三的爷爷、父亲和他本人,都是朝廷的三代武显将军,家庭显赫。他有6个儿子,大多数均有官职,其中小儿子余扶分的官职最大。余扶分是清末的文秀才,曾任信宜新图局长,后任清朝秘鲁节度使,曾为广东省议员之一。锡三公祠这座具有外国风情的大屋正是余扶分出使秘鲁归来后,差人根据他在国外浏览所见的建筑艺术特色,而设计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屋。

公祠落成后,余锡三有4个儿子住在这个大围楼中,家族繁华,丫环众多。据说余扶分百年归去时,开祭足足一个礼拜,邻近两省的土豪乡绅纷纷前来送行,队伍庞大竟达八百人之多。

余扶分没有子女,解放后,余氏的后代闻风而走,现散居世界各地,多定居在珠海、香港、澳门等地,据说已有300多人口。余焦拿出了很多资料说,其中余锡三的六世孙女余德静最为有名,她现居香港,是一名高级护理师,1997年曾远赴西非塞拉利昂当一名“无国界医生”,并在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解放后政府把围楼分给了15户农民居住,目前公祠里还住着三四户人家,他们多以种植木薯为生,其中有一廖姓的中年男子的奶奶就是当年这户余姓人家的丫环。

锡三公祠墙壁全部用青砖砌成,非常厚实,四周转角处都设有枪眼,如同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据介绍,该祠具有四防功能——防潮、防火、防兵贼、防灾害,而这功能结构的设置也有一段由来。

锡三公祠背后有一块名为“百家坟墓”的墓地,据说双砥村历史上曾遭清洗,全村男女老少几乎全被屠杀,只有个别幸免于难。余氏后代不惜花费巨资建锡三公祠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吸引此惨痛教训。

这座曾经辉煌的老楼,现在已日益斑驳,只有围楼两侧的几处枪眼还目瞪着外界,仿佛无论如何也要保护老楼的安全。但老楼的敌人是时间。在时间的摧残下,梁柱上的光彩不再,楼角上的雕花不再。人们在渐渐遗忘这座百年围楼的历史和存在。



         http://static2.photo.sina.com.cn/bmiddle/49ebaefcg67d03a522351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baefc0100did2.html

十五的月亮 发表于 2009-9-19 08:07

申请文物保护

蚊子 发表于 2009-9-19 17:32

望到好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朱砂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