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玉都风情网

搜索
开启左侧

【系列散文集】孤帆远影

[复制链接]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宜-玉都风情网欢迎您的到来,注册后,您将能玩到更多好玩的功能!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2005年5月,散文集《孤帆远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因与本散文集作者很熟悉,可以说是兄弟加死党的身份,因此,他的这本散文集在当年7月份成书之际,我们几个兄弟加死党每人获赠一本,并题字,甚为高兴。
此散文集的序言,是他作者儿子所作。
这几年里,我翻回复去的读了三、四次,觉得这样的一本很有水平的散文集,不奉献给信宜的本土读者们,有点可惜。但也由于工作的关系,更新可能会有点慢,敬请期待,版主们觉得这个散文集好的话,也请加点分,给个精华什么的,感谢。
今天所注册的ID,就是作者的笔名。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列散文集
孤帆远影
去年底,父亲赴北京归来在广州小住,期间拿出这部书稿,要我写个序言。由他人作序大多是前辈名家,由晚辈作序凤毛麟角。父亲此举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父亲这叶“孤帆”,不愿随波逐流,不借名家造势,一脉相承于熔进他生命,铸就他人格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正是父亲感动我的地方,我别无选择,写下一些感想权作序言吧。
作为第一个读者,打开这部系列散文集,如同展开了父亲半生经历的画卷,回到了父亲早年所处的时代,走进了父亲那代人的精神世界。在家庭生活中,我不乏与父亲交流,从小听他讲述他人生中一些难忘的经历。他讲述的很多就是这本集子中所记述的,而集子记述的却有很多是没向我讲述过的。收入集子的作品,有些我少年时代已经读过,很多我也是是第一次读到。从高中开始,我就忙于学业继而参加工作,很少再有时间读父亲的作品。先前对父亲早年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那代人的奋斗和追求,只是片断式的模糊印象,读罢这本集子就有了比较系统的清晰认识了。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塑造了特定的一代人,定义了这一代人的特定属性。父亲的人生无疑就是一叶独特的“孤帆”,他经历的是他们那个时代飘忽不定的风雨,染满了当时那个社会光怪陆离的色彩,必须尝试从那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角度来解读,否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童年(第一系列):对抗饥饿、渴望认知;少年(第二系列):身处动荡,挣扎求知;青年(第三、四、五、六系列):艰苦砥砺,熔炼自我。父亲在这三个阶段中成长,最大的特点是充满着与匮乏的物质生活、与动荡的社会环境抗争的经历。身处特殊困难时期,加上家庭环境因素,父亲的成长缺乏基本的物质条件,视野和机遇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烙下《大食堂记忆》等连串苦涩的“童年印象”;政治气候变幻莫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更让父亲必须不断地努力搞争,留下《那片相思林》等处处清晰的“少年足迹”。期间发生的十年文革,父亲经历的红卫兵运动,是我们这代人闻之愕然、匪夷所思的时代怪胎。动乱剥夺了一代人受教育求发展的权利,改变了他们正常的成长轨迹。从《寄往天涯》、《快乐的苦旅》、《糊壁偷光》等篇章中,可以看出父亲抗争命运所作的艰苦努力。无论求学、从军、务农还是执教,父亲的成长之路甚为曲折,然而他也正是在这种艰苦奋斗中锤炼人格意志,积蓄精神财富。父亲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一分子,他的经历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在集子中,我们还可以读到阿泉(《阿泉同学》)、阿木(《大兵阿木》)、老罗和小许(《老罗和小许》)、老P(《P老乡长》)以及苏老师(《求学三章》)、官叔(《镬铲官叔》)等人物,其中有父亲的同龄人,也有父亲的师长,与父亲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体现了那一代人的奋斗追求和精神面貌。
人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三个阶段我已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而父亲的经历于八十年代出生的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我成长的道路要比父亲平坦得多,又或者说简单得多——按部就班的那种简单。可以说,从我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没有太多刻骨铭心的经历。与成长之简单相伴随的是精神世界的经历也简单,意志毅力的锤炬也薄弱,父亲身上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并没有继承。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社会环境,我们这代人是父辈无法比拟的,但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是空前的,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尤其需要更坚强的意志毅力。我明白了父亲要我作序的另一层良苦用心,那就是希望我通读细读并读懂他这部人生之书,从父亲的经历中吸取力量,从父辈的航迹中鉴别方向,张满自己的人生风帆,迎接人生的风浪挑战,开拓比父辈更远大的航程。
父亲人到中年(第七、八九系列),在繁重工作之年,经历了很多养家糊口的成分。作为我的父亲,作为母亲的丈夫,作为叔姑的长兄,作为祖父的长子,他承担了大家庭中很多责任。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港湾宁静才能搏浪远航,父亲中年追求的人生价值中,家庭幸福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家庭底子比较薄弱,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营建设家庭,希望明天比今天进步,下一代比宽大一代进步。今天我成长道路平坦,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家庭环境安稳。这此父亲作出了极大的个人牺牲,由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甚至放弃了本应用有所作为的仕途以及进省城的机会,那样的代价是家庭动荡,我的学习受影响。父亲把我教育成长定为“基本家策”,作为家庭一切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也因之成了这个集子的第二主人公,写到我的不下十篇:《孺子可教》让我获得了宝贵的早教,《夏日寒意》给我感受冬天的温暖,《望极天涯》催儿泪下,《虚无书斋》砺我历发……集子激活和集合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记我更深刻解读“父爱如山”。父亲的中年是忙碌的,但不影响他对我的关爱,这个时期我幸福地生活在他的身边,沐浴父爱学习,耳濡目染成长,父亲给我最深的印象——也是最大的影响——是正直为人,踏实干事,不懈学习,积极生活,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遭遇。长大成人,投身社会,如果说现在我身上多少有些立足社会的优点,父亲对我的潜移默化是最深的根源。我能在高中加入中国**D,能考取重点大学理想专业,能成功竞任学校学生会职位,能在毕业后考录国家公务员,父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我的影响是最强的原动力。通观全书,父亲用经典生活片断记叙的笔法,连缀了一幅逐渐远去的时代画卷,重现了那些属于父辈的岁月,描述了他们独有的生存方式,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感慨父辈人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之余,也深感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从中有所了解,有所启示。为晚辈提供珍惜新时代、开拓新人生的借鉴,应该是这本集子最大的价值所在。
集子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父亲在家乡秘书界、文学界小有名气,他的笔力在集子里得到了展示。一如父亲言辞给我的感受,集子的笔墨洗练、朴实。无论是记述片断还是人物,无论是细节还是心理或景物,都采用了读者喜爱的白描手法,没有多余的渲染铺陈,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文章精短可读性强。每篇都蘸满真情充满激情,语言睿智生动庄谐得体,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鲜活,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以系列散文成书也开式新颖,也许我的孤陋寡闻,这种形式的散文集还是第一次读到。要说集子的不足,是出于某种考虑,第八系列的选材单薄了些。尽管如此,瑕不掩瑜,这个集子仍不失其品位。
中小学生普遍患有“作文恐惧症”,我在学期间能够幸免,并连续获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得益于刚入学父亲便向我传授为文之道。老师同学都认为我应读文科,高考我却所报考了理科。父亲尊重支持我的选择,但要求我自修文科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学业紧张事务繁杂令我无暇多顾,参加工作后才真切领悟父亲的深谋远虑——机关工作中文科的应用无处不在。通读父亲的这个集子,无疑是补上了一堂文学课——这也话是父亲要我作序的又一层苦心。
父亲描绘人生,是希望晚辈感悟人生,进而创造人生。每个时代的活法不同,我永远没有机会亲历父辈的那个时代的很多磨练,而是经新的方式经历着人生。然而,内心总希望自己能经历多些磨练,精神世界再充实些。通读这部书稿之际,正值省委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我主动请缨,要求到基层锻炼,到贫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到广阔天地去寻找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作为省直机关首批驻村干部,一个月前我已奔赴农村,开始我新的工作和生活。我将以我的努力,回报组织的培养,回报父爱的期待。
展开人生中新的一页,我想我一定会对父辈的人生经历有更深刻的了解——我盼望着。
                                     2005年2月18日于广州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帆远影》系列散文之一
童年印象
●儿时的梦
●大食堂记忆
●幼儿天堂
●求学三章
●美国佬呢
●泪眼籴米路
●禾蛇下蛋
●我遥远的平河
●儿时的梦
大山像阿婆那件补丁重叠的百衲衣,在一个皱褶深处藏着我的家;儿时的记忆也像一件陈年百衲衣,有一个皱褶演算镶着我儿时那个梦。
家里屋角后,山边有两块稻田。两块田之间靠上一块的田埂下有一道小土坎,土坎的边上长着一棵柿子树。也许小时候遭遇了天灾人祸,柿子树不是向上长,而是斜着身子歪羊脖子向外长,成45度角伸到下一块田的上空,树不大,田也不大,树冠遮了半块田,树身离地面约有两米多高。
那年夏收夏插时节,我进了大队办的幼儿园,从插下晚稻秧苗开始,我就天天盼着柿子成熟,每天放学回家我都到田埂上看上一两次,看看柿子熟了没有。有时爬到上面埂伸长脖颈看,这样看得最清楚e时候实在没力气了,就在下面田埂仰着小脸看,直到看得脖颈酸痛满眼金星。
稻苗长高了,柿子未熟。
稻穗弯腰了,柿子未熟。
稻谷收割了,脖颈盼长了,柿子还是未熟。
正是大食堂饥馑岁月,饿得双眼发绿,柿子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了,用大人的话说,想到喉头出爪三丈六。那时我还懂用水沤制生柿子,只一味盼望柿子快长熟。
冬天的脚步声终于震落了树叶,催红了柿子。那天放学回到家,时值黄昏,晚饭尚早,我又去看柿子,站在剩下稻茬的下一块田,仰着脖颈左看右看,看见好几个柿子的颜色比以往红了许多,便确信柿子熟了。于是爬到土坎上,抱着树身爬上树去摘柿子。但那几个柿子都长在树梢上,爬上最后一个树杈仍然够不着。于是下来找了根树枝,又爬上树去用树枝打。柿子欺我人小力弱,怎么也不肯离开树枝掉下来。我只好扔了树枝,冒险往向外伸展的树梢爬出去。就在我手够着柿子的同时,悲剧发生了,只听咔嚓一声,攀爬的树枝不堪重负,折断了!我重重地摔到稻田上,来不及喊出一声,整个世界已从我眼前消失了。
朦胧中我进入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哇!那里遍地都是“银”,信宜方言中有一种变调现象,声调上扬,词义变化,变调的“银”是指镍币,1分、2分、5分三种面值。那时的我连角币都没见过,“银”是我对货币的全部印象。我知道“银”是个好东西,只要将“银”交给大队代销店的那位叔叔,他就会给糖果吃。朦胧中我发现一地是“银”,自己就躺在“银山”上,抬头看看四周,山野空无一人,不像是谁的,也许和柿子一样,是地下长出来的。眼前的“银”又变幻成遍地永远也吃不完的糖果,这个发现使我欣喜若狂,于是往口袋里捡“银”。先是往衣袋里装,地上的“银”怎么也捡不完,衣袋怎么也装不满;再往裤兜装,依然如故。原来我的衣袋裤兜全部掉了底,“银”装进去又悉数回到地上,忙活了半天一无所获……
就在我急得满头大汗之际,大人找来了。好在初冬时节稻田还不太干硬,而这块田靠山根边有泉眼,我摔在田中间,正是半干半湿地带,摔得并无大碍,只是惊吓得魂飞魄散,加上放学爬山路的疲困,饥寒交迫得虚脱过去,晕晕糊糊地睡了一觉。我被摇醒后,一个劲地摸着口袋找“银”,可把大人吓坏了,以为把我摔傻了。我当时真有点傻了:那么多的“银”怎就一下子不见了呢?
几年后,柿树下在面那块田被父亲扩为宅基地;又过了三十多年,上面那块田也被父亲另辟为现今的宅基地。几十年过去,家前屋后的景物已经完全改观,但那个儿时的梦依然清晰如初,它已经深嵌在我记忆深处。
那南柯式的柿下一梦也许蕴藏着谶机。人到中年后,一次餐桌上偶遇一位老乡,听在座的朋友介绍,这位老乡已够得上“大师”级,只是我对占卦算命的可信度历来持保留态度,圈外人不问圈内事,故未闻其名,亦未谋其面。老乡“大师”对我略作端详,断然批曰:你手无寸金,身无长物。我修炼几十年的唯物观几乎顷刻瓦解:这:“大师”果然了得,一言中的!因家庭负担重,虽工龄三十年,人快知天命,囊中尚空空,有时还揣着欠条过日子。这家境令我想起柿子树下那个童年之梦,想起梦中那全部掉了底的口袋。
“大师”确实了得,见我面色戚然,复批曰“人过五十六,宽余剩福禄。此言亦信。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加上孩子就业,负担减轻,家境好转,再说,人活世间部要有点盼头,“大师”此言宁可信其真。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读!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亦天 发表于 2012-9-2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连载啊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泡沫飞舞 发表于 2012-9-25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是原创吗?如是原创的话,请私信与我联系。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晶飞机 发表于 2012-9-25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泡沫飞舞 发表于 2012-9-25 14:21
请问是原创吗?如是原创的话,请私信与我联系。

泡泡,应该是的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大食堂记忆
1958年的大食堂,零点可谓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给童年的我十分热闹的印象。
一天早上起床,发现灶房一片狼藉,大小铁镬都不见了,剩下空荡漆黑的灶床,再看饭桌也了无踪影!莫非昨晚家里进了贼了?遭劫了?我大惊失色,冲出去问大人。得知搬去大食堂后,我仍然十分迷茫,问以后煮饭炒菜怎么办。大人说以后到大食堂去食饭,我就觉得很新鲜。
从我家里到大食堂,要绕过三道山梁,大约三里多四里路远。绕过一道梁走下一段下坡路,沿一条水圳绕过二道梁、三道梁逆水走两里,再往下走一段陡峭的山路才到大食堂。特别是二道梁与三道梁之间,有个叫岗坑的地方,放眼没有人家,传说孤魂野鬼很多。那里原来住了一户人家,依稀听大人说灭了门,原因则不详,反正眼下只剩下几截断垣残垣,孤零零地立在水圳下方不远处的田头山边,越发衬得荒凉阴森。在我童年心目中那是个恐怖之地,每次路经都有毛骨悚然之感。
大食堂之路遥远而恐怖,但大食堂好像强力磁场,对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那种新奇那种热闹,是在家吃饭从未有过的。大晒场一角,用晒谷的烂竹笪搭个大棚成了灶房,几个大灶一字排开,几口铁镬热气腾腾,几只大瓦盆装满意菜肴。好多大人在灶房里进进出出,欢声笑语一片忙活。晒场上摆着许多饭桌,一到开饭时间便盆碗交响,人声鼎沸;待到饭菜上桌,全晒场便只剩下嘴巴叭嗒声。大人们吃得风卷残云,经常看得我目瞪口呆,老要大人敲脑袋提醒才记起动筷子。
这最初的热闹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便是大家拿着盆盆罐罐分回家吃。饭桌上放满了各家各户的饭盆菜盆,灶房师傅仔细往盆里分饭菜;领饭菜的守在旁边,要等全部分好才能端起散去。大人们边等边看边有人指点这盆多了那盆少了,有时会为此争个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
开始一段日子分的是饭菜,后来分的是粥菜,再后来分的是半番薯半粥菜。肉是没有的,依稀记得吃干饭时分过一次猪肉。以后就“循序渐退”,先是稠粥加青菜,后来是稀粥加青菜。稀粥用瓦盆盛,青菜用饭盅装。当瓦盆里那面“镜子”越来越明亮时,会外加一小竹篮番薯。于是最初的新奇和热闹过后,大食堂留给我的便是饥肠咕噜,头晕眼花,手懒脚软。
那时我上了大队的幼儿园,上学放学要先到大食堂。放学回到大食堂后,我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帮大人领菜回家。当时还没分家,祖孙叔婶一个大家庭,屈指算来十多口人,用一只饭盅装菜也装不满,用信宜土话说“正得到一夹菜”。每每双手捧着菜盅,跟在大人屁股后往家走,爬完开始那段陡峭山路,我就再也没有力气走路,要坐水训边喘口气再走。记得那时天气还很热,汗水不停地滴在地上。我浑身软绵,连抬手擦汗的力气也没有,任由脸上“小溪”流淌,在大人的催促下,挪动灌铅般的双腿,再踏上好像越走越远的路。
开头几天还很“君子”,手中那半盅菜尚能“完璧归家”。后来饿得实在不行,那半盅青菜又实在太馋人,每当坐在水训边便让大人先走,用手抓菜食。中午无人迹,放眼烈日炎炎;傍晚有山风,满目山影憧憧。那里转过第三道梁就是岗坑,让大人先走,意味着要独自穿越那片恐怖之地,但饥饿比孤魂野鬼还可怕,我只有“铤而走险”。开始每次领菜只偷食一两抓,吃得不多,回家大人没发觉;后来越食越大胆,越吃抓数越多,到家后就真的只剩“一夹菜”了,免不了被发觉。有时饿惨了,捧菜盅的力气也没有,加上天性贪玩发作,抓一把菜塞进嘴里就把菜盅放进水训里,让菜盅顺水漂流一段路,再拿起抓一把菜吃。如此周而复始,走完那段水训菜也呼得差不多了,害得全家没菜吃。不过童饥难捱,除了父亲的责骂,阿公阿婆和叔婶们都呵护我这孙辈老大。
大食堂后期的饥馑,只是紧接着的三年天灾人祸的序幕。当大食堂曲终人散,在那吞野菜糠饼的日子里,我深切怀念起大食堂那半盅青菜。
那半盅青菜“味道好极了”!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泡沫飞舞 发表于 2012-9-25 14:21
请问是原创吗?如是原创的话,请私信与我联系。

还没有私信权限!

是原创作品。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肖定 于 2012-9-25 20:36 编辑

●            幼儿天堂
我的孩提时光在孤寂而贫穷的大山里度过,能刻入记忆的开心事不多,最开心的莫过于夏收时节下田捉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下习惯在上造稻田养鱼。山里孩子鲜见鱼,割禾时我穿一条小裤衩,死磨烂缠要跟大人下田捉鱼。鱼是鲤鱼,大的也不过二三两重,但在我童眼里可是大鱼了。抓一条在手,高兴得不肯放进鱼箩,让鱼尾拍打得满脸满身泥水,有时就势在田里打两个滚,引得满田满垌一惊一咋,大呼小叫,热闹极了,惬意极了。
可惜每年只有三五天这样开心的日子。
那天上午捉完鱼, 母亲帮我洗干净全身上下的泥水,换上干净衣裤,说是要送我上幼儿园。
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地方,上幼儿园干什么,别说山里孩子,当时就连大人也“懵查查”。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大跃进”带进山里来的新鲜事物。我猜当时开办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可能并非为抓早期教育,而是找个人找个地方统一看管孩子,让大人们参加集体劳动,解放生产力。
我们生产队叫高望生产队,大队幼儿园设在山下洞尾生产队,离家有七八公里山路。去幼儿园要路经本队大食堂,那里正好是路程的中点。记得第一天是父亲送我去的,以后好像是全队的几个孩子集中到大食堂,由一个大人一起送到幼儿园;放学则有人接回到大食堂,再由各家领回去。
当时还没有教学概念,凭印象回忆,幼儿园大约有二十左右个孩子。园址设在一间姓何的人家,普通农舍,泥砖瓦顶。没有黑板,没有课桌,屋厅里放几排小木凳,这就是我们的课室了。门前有个晒场,一二十平方米,不规则型,是我们上课做游戏和课间活动的场地。这里离河不远,可以听到哗哗的河水声。屋角是回家那条小路,弯弯曲曲向山上爬去。
有个细节至今历历在目,我不得不记录下来。记得当时最引我瞩目的,是幼儿园大门上装的一扇栅栏门,漆上一种很漂亮的颜色,很鲜艳夺目,长大后才知道那叫天蓝色。当时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颜色,喜欢得不得了,眼睛一闲下来就盯着看不够,,每次入大门我都用小手摸摸那栅栏门,然后看看手上有没沾上那种颜色。山里的孩子就是那么可怜,见识一片空白,你给一点颜色他就会精彩,你给一点阳光他就会灿烂。
老师是相邻生产队的一位阿姨。现在回想起来,她很可能还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因为印象中她从来不教我们读书认字,从来没见她手上拿过课本什么的,也没给小朋友以过课本作业本。上课的内容好像是三大类,要么唱“月光光,照地堂”的儿歌,曲目很有限,就那么三几首反复着唱;要么就做“老鹰抓小鸡”之类的游戏,名目也很有限,就那么三两种反复着做;而令大家最开心的,还是老师带我们走出课室,到河边看河水嬉戏,到田头看社员插秧,路边的虫草蚂蚁就够我们津津有味玩上小半天。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倒不失为一种亲近大自然、接触生产实践的教育方式。虫草蚂蚁之类山上到处都是,我在家里也没少玩,但家居边远偏僻,玩耍没有伙伴,现在大家一起玩比孤单一人玩有趣得多。譬如逮了一只草蜢,一人捉住它的头摁住两条腿,另一人用绳子打个活结,小心翼翼套住一条腿,看它在草上蹦来蹦去。这类游戏需要协作精神,在家一个人就没法做。又譬如看蚂蚁搬食物,以前在家只是眼睁睁地看,现在有小朋友用小木棍架桥,帮助蚂蚁越过深坑,看得大家拍起小手叫好。这类游戏需要分享创造,一个人玩便索然无味。
前后大约半年,记得我对幼儿园始终兴趣盎然,从来不哭不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每天上下三十里,在山路上跑两个来回而不厌倦,是需要精神支撑的,这就是在当时不自觉的状态下,被外面吸引而产生的一种探索求知的欲望。
那年冬天来临,幼儿园随着短命的大食堂无疾而终。听大人说幼儿园停办了,不能再去幼儿园了,无边的失落感笼罩心头,我重新回到那个孤零零的世界。第二年秋季,那条山路又出现一个幼小的身影,那是我入学读书了,小学校比幼儿园又远了两里路,我却活蹦乱跳无比开心。
那段幼儿园的日子成了上学的预演,使我获益匪浅。那间作幼儿园的农舍现在还在,离乡出外后我还偶然打它旁边经过,令我忆起那段遥远而愉快的时光。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天 发表于 2012-9-25 09:21
想连载啊

也不叫连载,只是属于系列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故事。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你啊婆顶帽 发表于 2012-9-2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你啊婆顶帽 于 2012-9-25 20:53 编辑

孤帆远影是我大伯的散文集。。原来已经出版左。。之前新宜新闻都有采访过!
未睇过的朋友可以睇下!作者肖定这是我伯的笔名。距真名叫丁坤进!!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求学三章
启蒙老师
1959年一个秋阳如火的日子,父亲把我送进小学校读书,小学校和我读过的幼儿园同路,但幼儿园在垌尾,小学校在垌头,远了一截路。
学校是由庙宇改建的。门前是三角形的操场,半个篮球场大,竖着一只简易而破旧的球篮架;进门是老师办公室,左侧有门连着老师宿舍;右侧横头是泥砖木板两层楼,楼下是厨房杂物间,屋角有一架宽大有木梯上楼,楼上就是课室。
老师领着我上课室,给我安排了座位。全校只这一间课室,同学也不是很多,只比幼儿园多一点,后来学会计数后,我自己数了数,是二十几个。我发现另两排同学的课本不一样,,老师对他们讲的课也不一样,原来是复式班,一二年级合室上课。稍大我才明白,我们这一片下湾、上湾、北梭三个大队一间小学,设在上湾。我入读的是下湾分校,全校就一个复式班,升三年级后就要到校本部去读。
老师也只有一个,姓苏,叫苏奕精。几十年过去了,接触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但我对我的启蒙老师记忆犹新。老师当时三十几岁,中等个,长方脸,一如他的名字,精神奕奕,面目慈祥。老师平时话语不多,但教书很耐心,教了我们两年,从来没有见他发过火,写不好字算不对数他会种住手教我们,而对我,师恩尤深。不知道当时我是不是年龄最小,但肯定是离家最远的学生,中午回家食饭赶不及,老师就和父亲商量,让我午饭跟他搭伙,下午放学再回家去。直到升上三年级离开老师,我吃了两个学年老师做的午饭。
学校上午十点左右放学,同学们走后就我和老师两个人,学校静悄悄的。这时老师开始忙做饭,我呢,就坐在厨房的门槛上看老师做饭。老师叫我出去玩一会,饭好了再叫我。但那时饥饿似无时不在的幽灵,老是觉得吃不饱,晚上喝的是清水粥,也没有早餐吃,走了十里路,上了几节课,畅快饿得身若棉花,我实在没力气出去玩,就呆呆地坐在门槛上看老师忙活,等饭吃。看老师做饭客观上又为升学作了准备,因为三年级后要自己煲午饭,老师无意中向我传授了生存的本领。
厨房很简陋,三块泥砖摆成两只灶,没有铁镬,只有一只瓦煲,一只水桶。老师做饭手脚麻利,淘米,煲饭,洗菜,分饭,煲菜,球球相扣,有条不紊。那两年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绝少有肉食,只是一把青菜。没有砧板切菜,分好饭洗好煲后,老师左手抓住青菜,右手用力一拍菜梗,再抓住用力一拧,一截菜下了瓦煲,再一拧左右手两截菜一起塞进瓦煲,根本不用砧板和菜刀。老师说,这样拍扭的菜比刀切的好吃。确实如此,至今做菜我仍习惯用老师此法。
我升上三年级,老师也离开了下湾分校,不知去向,此后音讯两无。其实我知道老师是北梭人,一是那里是本公社(镇)的“西伯利亚”,是天涯尽头路;二是我这学生碌碌无为,几十年来无出息,所以没有专程去寻访过老师。前几年因工作关系,曾偶遇老师的亲侄女,我向她打听老师的情况,邀请老师出来走一走,聚一聚,不知她转告没有,反正这几年过去,老师一直没来找过来。
弹指四十年,眨眼半世纪。2001年秋,我因公首次踏足北梭,公干之余,我一路打探,得知老师还健在,最终寻到了老师家,得以面谢师恩。此次见面才知道,其实老师解放前就参加了地下工作,苦于无人证明,又受累家庭成份,待遇一直无法落实,离开下湾回了北梭,文革期间备受冲击,文革结束后在民师岗位上退休。
拜别老师后,泪眼回望,老师手扶门楼向我挥手告别的身影令我感触良多。老师从精壮之年到了耄耋老人,我也从启蒙之年到了快知天命,人生确如匆匆过客,老师却是永久路标。
愿老师健康长寿!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5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肖定 于 2012-9-26 00:26 编辑

小小读书郎
人到中年,仍然喜欢听那首优美纯真的《读书郎》:“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只是当年的我,不是“背着书包”上学堂,而是“背着柴米”上学堂。
夏秋迎着晨曦,冬春融进夜幕,一个小学童瘦小的身影总是会准时出现在山间小路,身上背着一小捆木柴,小米袋子扎着一小把青菜,急急脚赶往远方的小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当年这幅“上学图”永久烙在我心中。
站在我家背后山巅向东望,莽莽大田顶脚下,山遮树掩处,有我的母校上湾小学。在上湾分校读完一二年级后,从1961年秋开始升三年级开始,至1965年小学毕业,我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时光,送走了懵懂的童年,踏进了理智的少年。
雄伟壮美的大田顶是珠江支流黄华江的发源地,源头这段叫北梭河。幼儿园——下湾分校——上湾小学,我最初的求学之路是沿北梭河逆流而上。从家到学校有十五六里路,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没有同伴,形单只影,“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艰辛跋涉每一天,童心不识愁滋味。学校当年是否有“前途理想”教育,有又是如何进行教育,没给我留下任何印象;遥想当年勤奋上学的动力,最直接的是“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
山旮旯的孩子见识可怜。上三年级之前,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的“大”的学校。一栋两层楼房,虽然也和分校一样是砖木结构,但却是每层两个课室,中间还有老师宿舍和学生宿舍,有高年级的师兄住校上晚自习。另外还有一排两间平房课室,就是厨房也比分校的课室大。一到课间,约二百同学的嬉戏喧闹能震崩天,热闹极了。最美的是校园,记得课室前是操场,有跑道、篮球场、花圃,操场外和学校后面的山岗上各有一个花园,用竹篱笆围住,园里菊花、牵牛花、鸡冠花什么的开得正旺。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我觉得无比幸福,时常警醒自己勤奋用功,不敢稍有懒惰。
因为离家太远,自然无法回家吃午饭,学校没有学生饭堂,但有厨房供学生自己煲午饭。那是靠墙垒砌的一圈灶床,上面用泥砖间成一只只简易火灶,炊具和柴米自备。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我要自己准备好第二天上学的柴火,家里有劈柴最好,没有就砍些干树枝,用麻绳两头捆结实,中间用一条背带接起两头,以便斜挎在肩上背着赶路。粮菜则由母亲给我准备。那是经济困难时期,生产队分的粮食大概只够吃半年稀粥,大家庭又刚分家,境况艰难,但家里对我这读书郎格外照顾,母亲每晚给我装米时,往往装好后掂量掂量再加一把,尽量让我在学校吃得饱些。到了六年级要住校上晚自习,就尽量背多两天的柴米,晚饭也在学校煲。但不是背不了那么多柴,就是家里没有那么多米,背多了也没处保管,每周还得回家一两趟,放学后来回奔跑三十里,紧张劳累不亚于半程马拉松。
远离家庭自己做饭,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是一种生存考验。我在下湾分校跟苏老师“见习”过,比其他同学“师傅”些,但开始也搞得很狼狈,放水不是多就是少,煲得粥不粥饭不饭,要不就夹生。生火也是难关,一餐饭弄下来,成了头乌面黑的“番鬼仔”,有时还带着这副“尊容”走进下午的课堂,成为同学们的谈资笑料。后来习惯了,厨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的积累而长进,可以做出似样的饭菜来。想起父母吃番薯吞稀粥做着繁重的体力活,自己起码每天能在学校吃一餐干饭,觉得读不好书真的“无脸见爹娘”。
我曾拿这段经历对小儿进行“传统教育”,也许他们这代人听似天方夜谭,匪夷所思。他们这一代人有他们的优点,但从磨难中走过来的我们这代人,其情感和心智的早熟历程,也许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肖定 发表于 2012-9-2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劫持逃学
家里没有闹钟,更没有挂钟手表,完全是靠鸡鸣和天色判断时间。母亲把我推醒,焦急地说天亮了,我睁开皮朝空外一看,果然东方天际已经出现鱼肚白,往日这个时刻我已经走出三四里路,看来今天上学要迟到了。
我一骨绿爬起来,埋怨母亲叫晚了。劳累一天的母亲大概也睡过了头,默默地帮我穿衣披挂。我接过母亲递上来的柴捆和米袋,斜挂上肩,脸也不洗便冲出门去。记得这是小学四年级那年冬天的事。此前我一直扮演“乖孩子”的角色,人小胆也小,读书不偷懒,成绩也还行。从分校升读上湾小学已经一年多,我对环境已经相对熟悉,对学校和老师已没有初入学时的诚惶诚恐,但在我的意识里,迟到仍然是一件很严重很不光彩的事。
一路小跑十五里,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赶到一个叫架江嘴的地方,听到学校已响起正式上课的钟声。这里可以望见河对岸的学校,但离学校还有半里多路,就算飞到学校也迟到了,我不由得垂头丧气放慢脚步。入学后无论是在分校读一二年级,还是升读三四年级,我上学还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要坏了我的记录,还不知会不会挨处罚。
走进架江村,从一间大屋门前经过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朝门里望去,有几个同学坐在前屋厅正望着我,当然是他们叫我了。除了同班级的“打跤强”,其余三四个都是高年级的,他们与我同属下湾大队,因为路远都在学校里煲午饭,看着面熟但没有交往,有的知道绰号叫不上姓名。
我停下脚步疑惑地望着他们。这时打跤强走了出来,对我说:“迟到了,在这里煲朝(午饭)食了再去学校!”我吓了一跳:这……这不是逃学旷课吗?我扭头望着河对岸的学校。从这里下一段坡路,过了架江桥,抄近路走一段田埂,涉过一条小河,再上一段坡路就到了学校了,距离大约四百米,几乎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逃学?我可不敢。但打跤强的语气带着命令式,不容商量。而且平时我就怵打跤强,这家伙牛高马大,力大无穷,要是打架,他一只手就可以把我揍扁。我嗫嗫嚅嚅地说:“这……不好……”还没说完整一句话,就被他抓小鸡般一手扯进了屋里。几个高年级的同学瞪着眼说:“你知道我们在这里,不留下也得留下!”并动手卸下我的柴捆和米袋。就这样,我被他们“劫持”了。
烤了一会火, 我们就用屋主的厨具煲午饭吃。我发现他们跟屋主很熟络,原来他们经常逃学,这里是他们的落脚点,早就跟屋主混熟了。听着学校一遍遍响起上下课的名声,我忐忑不安,有时禁不住走到门口向学校张望,很快就被打跤强喝令回屋内,只能跟他们待到午饭后才回到学校。下午上课前,班主任老师问我上午为何没来上课,我支支吾吾地说肚子疼。从我记事以来,这是我第一次撒谎,一撒就是大谎,撒得自己脸红耳热,既有撒谎的底气不足,更有害怕“穿煲”的处罚,进而被打跤强们报复的心惊胆战。好大大概平时没迟到过,老师并没有深究。
类似的“劫持”后来还发生过两次,以后每次经过那间大屋,神经都高度紧张,不管打跤强们在不在屋里,我都提前做好准备,百米冲刺般冲过那屋门前路段。此后直至小学毕业,再也没有被“劫持”过。
信宜人的网上家园,网聚信宜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宜玉都风情网微信公众号:www06681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闲聊灌水

    闲聊灌水

    板块简介:闲来没事,随便聊聊,聊人生

  • 今日主题: 1/全部主题: 91879
  •  发布规则

      1.论坛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珍惜,在玉都风情网尽可能给予大家最大的自由限度的同时,也敬请大家不要恶意灌水.

      2.适当顾及一下其他会员的感受,同一类型的帖子尽可能发在同一条主题帖内,连续发同一类型超过五条连续的主题帖子,视为恶意灌水,第一次发,予以劝告,第二次恶意再发,示以警告,第三次恶意发将会删除,第四次发将会封闭ID处理,谢谢配合。

      3.尽量不要在一个主题帖内重复回复相同的内容进行恶意灌水或把相同的回复内容在不同主题帖子中回复。违者可能会被酌情作出处理.

      4.请勿发表违反国家四项基本原则,涉及反动反政反党的帖子,以及色情内容和其它违法的内容。

      5.如果您某天发现了自己的帖子或评论抑或回复不见了,如果您某天发现自己被禁言一至数天或永久禁言,请参考以上4条。


      回复小贴士:
      1.类似“顶”、“沙发”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对勤劳贡献的楼主来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反馈信息。

      2.请勿到处挖坑绊人、招贴广告。既占空间让人厌烦,又没人会搭理,于人于己都无利。

     热点图文

     最新动态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7 X 24小时在线客服

    电话:0668-8884681

    手机:13510735541

    客服QQ1:1592772589,客服QQ2:1368203218
    邮件:admin@06681.com
    Copyright © 2018-2022 信宜玉都风情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申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3 技术支持:信宜玉都风情 粤ICP备200496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