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散文集 孤帆远影 序 去年底,父亲赴北京归来在广州小住,期间拿出这部书稿,要我写个序言。由他人作序大多是前辈名家,由晚辈作序凤毛麟角。父亲此举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父亲这叶“孤帆”,不愿随波逐流,不借名家造势,一脉相承于熔进他生命,铸就他人格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正是父亲感动我的地方,我别无选择,写下一些感想权作序言吧。 作为第一个读者,打开这部系列散文集,如同展开了父亲半生经历的画卷,回到了父亲早年所处的时代,走进了父亲那代人的精神世界。在家庭生活中,我不乏与父亲交流,从小听他讲述他人生中一些难忘的经历。他讲述的很多就是这本集子中所记述的,而集子记述的却有很多是没向我讲述过的。收入集子的作品,有些我少年时代已经读过,很多我也是是第一次读到。从高中开始,我就忙于学业继而参加工作,很少再有时间读父亲的作品。先前对父亲早年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那代人的奋斗和追求,只是片断式的模糊印象,读罢这本集子就有了比较系统的清晰认识了。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塑造了特定的一代人,定义了这一代人的特定属性。父亲的人生无疑就是一叶独特的“孤帆”,他经历的是他们那个时代飘忽不定的风雨,染满了当时那个社会光怪陆离的色彩,必须尝试从那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角度来解读,否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童年(第一系列):对抗饥饿、渴望认知;少年(第二系列):身处动荡,挣扎求知;青年(第三、四、五、六系列):艰苦砥砺,熔炼自我。父亲在这三个阶段中成长,最大的特点是充满着与匮乏的物质生活、与动荡的社会环境抗争的经历。身处特殊困难时期,加上家庭环境因素,父亲的成长缺乏基本的物质条件,视野和机遇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烙下《大食堂记忆》等连串苦涩的“童年印象”;政治气候变幻莫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更让父亲必须不断地努力搞争,留下《那片相思林》等处处清晰的“少年足迹”。期间发生的十年文革,父亲经历的红卫兵运动,是我们这代人闻之愕然、匪夷所思的时代怪胎。动乱剥夺了一代人受教育求发展的权利,改变了他们正常的成长轨迹。从《寄往天涯》、《快乐的苦旅》、《糊壁偷光》等篇章中,可以看出父亲抗争命运所作的艰苦努力。无论求学、从军、务农还是执教,父亲的成长之路甚为曲折,然而他也正是在这种艰苦奋斗中锤炼人格意志,积蓄精神财富。父亲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一分子,他的经历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在集子中,我们还可以读到阿泉(《阿泉同学》)、阿木(《大兵阿木》)、老罗和小许(《老罗和小许》)、老P(《P老乡长》)以及苏老师(《求学三章》)、官叔(《镬铲官叔》)等人物,其中有父亲的同龄人,也有父亲的师长,与父亲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体现了那一代人的奋斗追求和精神面貌。 人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三个阶段我已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而父亲的经历于八十年代出生的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我成长的道路要比父亲平坦得多,又或者说简单得多——按部就班的那种简单。可以说,从我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没有太多刻骨铭心的经历。与成长之简单相伴随的是精神世界的经历也简单,意志毅力的锤炬也薄弱,父亲身上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并没有继承。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社会环境,我们这代人是父辈无法比拟的,但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是空前的,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尤其需要更坚强的意志毅力。我明白了父亲要我作序的另一层良苦用心,那就是希望我通读细读并读懂他这部人生之书,从父亲的经历中吸取力量,从父辈的航迹中鉴别方向,张满自己的人生风帆,迎接人生的风浪挑战,开拓比父辈更远大的航程。 父亲人到中年(第七、八九系列),在繁重工作之年,经历了很多养家糊口的成分。作为我的父亲,作为母亲的丈夫,作为叔姑的长兄,作为祖父的长子,他承担了大家庭中很多责任。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港湾宁静才能搏浪远航,父亲中年追求的人生价值中,家庭幸福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家庭底子比较薄弱,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营建设家庭,希望明天比今天进步,下一代比宽大一代进步。今天我成长道路平坦,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家庭环境安稳。这此父亲作出了极大的个人牺牲,由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甚至放弃了本应用有所作为的仕途以及进省城的机会,那样的代价是家庭动荡,我的学习受影响。父亲把我教育成长定为“基本家策”,作为家庭一切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也因之成了这个集子的第二主人公,写到我的不下十篇:《孺子可教》让我获得了宝贵的早教,《夏日寒意》给我感受冬天的温暖,《望极天涯》催儿泪下,《虚无书斋》砺我历发……集子激活和集合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记我更深刻解读“父爱如山”。父亲的中年是忙碌的,但不影响他对我的关爱,这个时期我幸福地生活在他的身边,沐浴父爱学习,耳濡目染成长,父亲给我最深的印象——也是最大的影响——是正直为人,踏实干事,不懈学习,积极生活,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遭遇。长大成人,投身社会,如果说现在我身上多少有些立足社会的优点,父亲对我的潜移默化是最深的根源。我能在高中加入中国**D,能考取重点大学理想专业,能成功竞任学校学生会职位,能在毕业后考录国家公务员,父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我的影响是最强的原动力。通观全书,父亲用经典生活片断记叙的笔法,连缀了一幅逐渐远去的时代画卷,重现了那些属于父辈的岁月,描述了他们独有的生存方式,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感慨父辈人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之余,也深感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从中有所了解,有所启示。为晚辈提供珍惜新时代、开拓新人生的借鉴,应该是这本集子最大的价值所在。 集子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父亲在家乡秘书界、文学界小有名气,他的笔力在集子里得到了展示。一如父亲言辞给我的感受,集子的笔墨洗练、朴实。无论是记述片断还是人物,无论是细节还是心理或景物,都采用了读者喜爱的白描手法,没有多余的渲染铺陈,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文章精短可读性强。每篇都蘸满真情充满激情,语言睿智生动庄谐得体,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鲜活,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以系列散文成书也开式新颖,也许我的孤陋寡闻,这种形式的散文集还是第一次读到。要说集子的不足,是出于某种考虑,第八系列的选材单薄了些。尽管如此,瑕不掩瑜,这个集子仍不失其品位。 中小学生普遍患有“作文恐惧症”,我在学期间能够幸免,并连续获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得益于刚入学父亲便向我传授为文之道。老师同学都认为我应读文科,高考我却所报考了理科。父亲尊重支持我的选择,但要求我自修文科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学业紧张事务繁杂令我无暇多顾,参加工作后才真切领悟父亲的深谋远虑——机关工作中文科的应用无处不在。通读父亲的这个集子,无疑是补上了一堂文学课——这也话是父亲要我作序的又一层苦心。 父亲描绘人生,是希望晚辈感悟人生,进而创造人生。每个时代的活法不同,我永远没有机会亲历父辈的那个时代的很多磨练,而是经新的方式经历着人生。然而,内心总希望自己能经历多些磨练,精神世界再充实些。通读这部书稿之际,正值省委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我主动请缨,要求到基层锻炼,到贫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到广阔天地去寻找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作为省直机关首批驻村干部,一个月前我已奔赴农村,开始我新的工作和生活。我将以我的努力,回报组织的培养,回报父爱的期待。 展开人生中新的一页,我想我一定会对父辈的人生经历有更深刻的了解——我盼望着。 2005年2月18日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