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 李俊 大学生同居现象是很普遍的,每一所大学附近都聚居着大量同居的学生。改革三十年以来,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的态度就是一个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起,婚前性行为开始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情到深处的时候,发生性行为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要知道,性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这和企业生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性是参与者互有所得的生产和收获,但是任何一种行为都离不开成本的约束。可以说,很多大学生对性行为有点放纵自己,随便就和对方发生关系。为何过去的大学生对待性行为趋向一种保守观念?这是什么原因。婚前性行为成交量增加,就说明成本发生了变化,也就说做这种事情的代价降低了。从需求定律角度来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反之相反。因此,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婚前性行为需求量增加,就证明了婚前性行为的代价降低了。 我没有统计的样本,但是我所知道有过一夜情、嫖娼经历的大学生比例不低。尽管性行为可以带来生理上满足,但是只要这种行为成本高于收益,人们就会选择放弃。正如慕容雪村说的,“波茨纳说,性是人类理性的实现。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我知道茱迪福斯特染上了艾滋病,那么不管我多么仰慕她,也不会跟她上床,因为这事风险太大。”对于大学生来说,我想也是如此。没有人傻到仅仅到明知对方染上了艾滋病,仍然坚持和人家上床,除非他本身也染上了艾滋病,否则是不会这样做的。 尽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还是存在很多争议,但是他们仍然积极实践这个争议的行为。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到了临死前才攒够了买新房的钱,才住上了新房,而美国老太太则先贷款,住进了新房,到死贷款也还完了,她也因此住了一辈子的新房。其实,婚前性行为就是美国老太太故事版本,婚后性行为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版本。道理很有简单,如果有机会提前享受,为何要放弃?一些人固执坚持把留到结婚那天,从而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他有这种特殊偏好,我们并反对,但是经济学却告诉人们,为了这种特殊偏好付出代价是非常大。 中美老太太的故事,折射了不同观念偏好。不同的人有不同价值观,或许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经济学却清楚告诉每个人,不同价值理念的选择发生费用是不同的。现实生活往往是这样的,某些价值观可能造成个人生活成本的增加。一个社会价值观往往影响制度的选择,不同制度的选择,背后的运作费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婚前要不要性行为,也就成为经济学问题。个人的生活方式深受价值观影响,问题不在于执著坚持自己价值观是否重要,而是思考坚持所谓特殊的偏好带来的成本是多少。 所谓的今朝有酒今朝醉,虽然有些消极的想法,但是也道出一个事实,人生苦短。如果今天不及时享受,就不知道明天是否有机会有享受。做爱要趁早,这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一种理性行为。如果一个男人30多岁才结婚,并且也坚持把人生第一次留到结婚那天,那么他的代价是非常大。先不说长达10多年的性压抑,就说男人到了30多岁之后,性功能衰退了,也就错过性效用的黄金时间。从某种意义来说,大学恋爱的天堂,自然就有人趁早享受人生美好的东西。 性可以给男女双方身体上带来满足,拒绝婚前性行为,实际上就意味着这种享受就要推迟。可以这样理解,婚前性行为就好比先搬进去住之后取得房子上所有权,然后再把产权清楚界定。那么婚后性行为就是先取得房子所有权,然后再搬进去住。或许,这样比喻不是很准确,但是基本道理就是这样。如果先搬进去住之后取得房子上所有权,遇到房子涨价就有点不合算。先取得房子所有权然后再搬进去住,不好地方就是推迟享用。人生苦短,推迟享用就会错过黄金时间。因此,婚前或者婚后性行为,无非就是这两种购房方式。 不要把大学生寻欢作乐看做一种堕落,人生无非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只是有些人注重精神享受,有些人注重身体享受而已,并没有好坏之分。大学生成为婚前性行为积极实践的群体,这就需要从利息角度去理解。毕竟,明天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还不知道死活,所以就要抓紧享受。要知道,人性不耐决定以较多将来财货换取较少现在财货。这就让我们明白,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 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我的态度是中立,因为我永远不知道人家这对情侣做这种事情的成本和收益是多少?很多事情,只有他们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可爱的大学生,要不要婚前性行为,还是那句话,自己看着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