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洪冠一家民间乡土博物馆,勾起多少信宜人儿时的记忆?
本帖最后由 三号 于 2018-9-11 14:52 编辑(来源:美篇@草言)
近日,笔者路过信宜市洪冠镇大樟村桥头时,发现一间与众不同的楼房,既不同于一般的民房,又有别于日常的商品店铺,门口摆放着一些似曾相识却已在生活中迈向消失的物件,倍感亲切,勾起了儿时的乡土记忆,情不自禁地驻车参观。
一进门,一件件古朴的农具,一张张老式的家具,一样样儿时的玩具,以及一种种过去的生活用具等映入眼帘,种类繁多,地上堆满,墙上挂满,楼上摆满,天花也吊着不少,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浓烈的乡土情怀让人油然而生。
一条当时当地叫油行的榨油机,马上勾起当年尚未读书时尾随父母担茶仔花生,带着瓶罐去大樟榨油的情景。一大早太阳未出来时已出发,过山穿坳,过河涉水,赤脚徒步几堂路(注:一堂路相当于十里,即现五公里),花几个钟才到大樟油行,然后过称破壳去皮,烧炒压榨,热火朝天,师傅们汗流浃背,担料来的人在旁收拾也忙过不停。中午,将自带的米用新榨的油渚成油饭,那口感香味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当然,晚上回到家时,已是披星带月的时候了。
手工织布机,忆起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年代,为了给每个子女一床被铺蚊帐,母亲起早贪黑种麻制麻、纺线织布的情形,在外婆的指导下编织出来的蚊帐和麻衫等,至今仍可使用,深感母亲的勤劳、智慧和伟大。
看到这些当年公社饭堂的特有大海碗、饭盅和茶壶等餐具,当年跟随父母赶集趁墟,乞求父母在饭堂吃碗饭、喝盅汤再回家的情形一幕幕重现。
这些磨石和对坎,90后没几个认识了,但80前的人应记忆尤深,逢年过节姐妹齐上,磨豆腐做糍粑,家家忙过不停,家乡绿色原味美食的制作,少不了这些械具的帮忙。
这些五羊、凤凰和永久自行车,比当时的奥迪、宝马和奔驰等名车还要出名,还要实用和耐用,可运载三五百斤或三五个人,现在不少小轿车也望尘莫及。40岁以上人的车技,几乎都是这些车练出来的,练车时的艰辛和兴奋,应没几人能忘记。
木制风柜,在一些农家还有现存。竹篾编制的风柜,就地采材,反映出当时竹器工艺水平,却很少能见到了,已属濒临灭绝的稀品。
传统的照相机、放映机和打字机,岁月留痕,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馆主黄生热情好客,风趣幽默,是一位有情怀有梦想的勤奋之人,在闲谈中得知,早年在外打拼,现从事这些乡土古品收藏已有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藏品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其对藏品是如数家珍,每件的来龙去脉和用途操作均能娓娓道来。
这个看似碗的物件,如不是馆主介绍,还真不知是何物和作何用?原来是防蚁防鼠菜蓝钩(又叫气死蚁),吊眼用于穿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糸在房梁上,碗中盛着水,阻止蚂蚁爬到碗下的吊装的菜蓝里去。菜蓝是吊在半空,上可防蚁,下又可防猫防狗偷食菜蓝里的东西。小小的物件,充分体现出设计制造者的智慧和匠心。
这个看似煲又像缸的东西,馆主介绍说是农家的蒸酒器具,将发酵好酒糟放入器内,然后把器具置在常规家用的煲口上,再把煲盖盖在器具口上,在常规煲下烧火渚开水慢蒸,酒就会从器具的引嘴中滴流出来了。原来如此,很涨见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是一件手摇蜂巢脱蜜器,利用离心力,摇转器具,将蜂蜜从巢中脱离出来。那瓦缸上的两个牙口,是特意定造的,这在市面上很罕见。
由于藏物太多,而篇幅又有限,请原谅不能一一介绍。黄生的博物馆常年开放,也不收费,前往见识,80前之人可找到当年的情怀和记忆,80后之人会感到好奇新鲜。
黄馆主介绍说:之所以利用自家的房子,自筹资金收集藏品,自发建设本地乡土博物馆,并免费向民众常年开放,完全发自内心的乡土情怀,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寻觅出祖辈的历史踪迹,留住信宜人的乡土记忆,激发后辈和游子们的乡村情感,守住家乡的文明根脉,为家乡文化建设,身体力行做点事情。
一般的博物馆只许看,不许摸,甚至拍照也不行。但黄生的博物馆,不仅可看可摸可拍,还可认切身体验,非常亲民和接地气。
博物馆不少见,如革命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公家博物馆,几乎每个地级以上地方都有,但有特色的乡土博物馆,尤其民间个人自筹自建的乡土馆,广东罕有,放眼全国也不多见。故当笔者发现信宜这间乡土博物馆时,既惊伢,也惊喜!惊喜信宜人有眼光、有文化。作为信宜人也感到很荣光,故此而发写了此文。也于此建议:走过路过勿错过,回乡时找点时间去看看,会有惊喜的收获!
来源:美篇@草言(视频、图源归原作者所有)
有个性有特色,要发扬光大,做大宣传 不错不错,就是在洪冠稍微远了点 {:2_168:}{:2_168:}{:2_16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