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17 11:12

162世(入信始祖刘必达)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17 11:32

147世刘广传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18 21:34

         汉家刘氏兄弟们的窝里斗

刘邦死后,西汉的江山名义上由儿子刘盈接掌,事实上的当家人是他老婆吕雉,习惯上叫“太后称制”,也就是太后行使天子的权力。既然是“家天下”,老爷子过世了由老娘持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吕后在位比她老头汉高祖刘邦时间要长,十六年,里里外外打理得还很不错。但有两件事做得过分了些,一个是逼得亲儿子汉惠帝刘盈早死,弄了个假太子刘恭继位,刘恭不听使唤又被软禁杀害,接着让常山王刘义充当傀儡,与此同时,大肆削弱残害刘氏诸王;第二件事是大量安插自己娘家人入朝,公然违背刘邦当年所订的“白马盟约”,封吕氏子弟为侯为王,什么吕台、吕禄、吕产、吕嬃、吕平、吕嘉、吕他等等,纷纷占据要津,一时大有江山易姓之势。结果她一死,刘氏宗室会同朝中老臣发动了“诛吕”行动,吕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差不多被杀光。善于见风使舵的丞相陈平与绛侯周勃召大臣们商议,最后,皇帝的龙袍穿在了远在晋阳的代王刘恒身上,刘氏重新夺回了皇权。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二锅头”——魏王魏豹的老婆——薄姬。刘恒这个人很有城府,在其封地代国一向很低调。意外坐上龙椅,他十分清楚自己是在什么背景下上的台,也猜得到刘氏各位王爷的心思,所以他表现得谦逊内敛、虚怀若谷,不时耍点小手腕安抚一下各位本家王爷。登基三个月时,有大臣请立太子,建议刘恒尽快确定个儿子做接班人。刘恒利用这个机会,向刘氏各位诸侯王表达了一番他的谦恭之意,给每人头上戴了顶高帽子:

“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也。”(《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在这里给所有垂涎皇位的叔父兄弟们画了一张大饼,用这张大饼堵住了每个人的嘴,平复了他们骚动的心,换取他初掌江山所需要的稳定和谐。刘恒说:楚王(刘交)是我的叔父,年岁大,见识广,更通晓治国的大道理;吴王(刘濞)是我的兄长,满怀仁义,崇尚大德;淮南王(刘长)是我的弟弟,秉持才德辅佐我,他们难道不能列入接班人的范围之内吗?此外,其他各位诸侯王和刘氏兄弟及有功之臣,当中也有许多贤能而道德高尚的人,如果能推举他们来担当我所难以胜任的这份江山重担,岂不是社稷有灵、百姓有福吗?现在你们不举荐他们,一味地让我确立儿子接班,人们会以为我无视贤能而只顾自己的儿子,不为全天下的人着想。我不能这么做。

暖人心的话说得非常动听,但儿子刘启还是如期被立为太子。但正因为他有这番话,正因为汉文帝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叔父也好、哥哥弟弟也好,心有不服却终究在他任内未敢轻举妄动。只有淮南王刘长闹腾了一下,结果被拘捕贬往蜀中,半道上病死。大汉江山在刘恒手中,总体上平稳安宁。

汉景帝刘启就没他爹那么深沉了,再加上身边有个毛毛糙糙的晁错,当皇帝没几天,总觉得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总担心自己屁股底下的宝座不稳固,于是冒然就去“削藩”,拿叔叔、兄弟们开刀,力图铲除其对皇权的威胁,结果招致了“七国之乱”,血浓于水的刘氏亲人刀戈相向了。

“七国之乱”的发起人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父亲刘仲。刘邦得天下后,给哥哥刘仲封了个代王,把山西大同那一块地交给他去经营。这位老兄能耐实在有限,匈奴人一进犯,他弃国跑到了洛阳,刘邦一看这情况,哭笑不得,把刘仲降作郃阳侯。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爹卖葱娃卖蒜”,刘仲胆小怕事,按说儿子也就没啥大情况,偏偏这刘濞与其父性格迥异,剽悍善战。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率军亲征,刘濞随军出征,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刘邦不禁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平乱之后,刘邦对吴越这块地方很不放心,自己的几个儿子又都年幼,放到这里也镇不住这帮蛮悍的人,于是就封刘濞为吴王,以扬州为都,经管江东三郡五十三城。

封刘濞为吴王时有个小插曲,“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也?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史记.吴王濞列传》)已经授予刘濞吴王印,刘邦突然细看他这个侄子的面相,发现他长得有反相,心里有点后悔,但君子一言,他只好把刘濞叫到跟前,拍着他的肩膀告诫道:再过五十年东南这里估计会有人造反,这个人不会是你吧?记住,天下姓刘的诸侯永远是一家人,千万不能造反。刘濞慌忙叩头发誓:侄儿绝对不敢!

这大约是刘濞谋叛最早埋下的隐患。第二个因素是,刘濞把他管辖下的吴国,经营得物阜民丰、兵强马壮,多年里他在刘氏诸侯王里势力与声望越来越大。第三个原因比较特殊,吴王刘濞的儿子死在了汉景帝刘启手下。“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吴王濞列传》)当时刘启还是太子,刘濞的儿子——吴王的接班人——吴太子进京朝见,这一天陪着皇太子刘启喝酒下棋,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地人,轻浮骄横不服输,吴太子个性上难免也争强好胜,俩人下棋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吴太子一点也不让皇太子,皇太子刘启抄起棋盘就朝吴太子头上砸了过去,没想到下手过狠,砸到了要害处,人死了。

吴太子的尸体被运回吴国,吴王刘濞当时是这样处理这件事的,说既然天下刘氏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到长安得了,何必要送回来!这明显是气话,而且刘濞硬是让人将儿子尸体又运回长安去埋了。

这一系列的原因,早就使吴王刘濞对朝廷不满,当朝皇帝对他则也是时时戒备。

文帝时期采取安抚政策,到了景帝这儿,做过太子家令(太子的管家、老师)、自恃才识渊博的晁错,鼓动刘启“削藩”,言之凿凿地给皇帝参谋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吴王濞列传》)现在的形势是你削割他的地盘他会反,不削割他们也会反,削地,他们反得早一点,损失会小;不削地限制,他们反得晚,将来的祸害会更大。

晁错的这个馊主意,不仅把自己的命搭上了,更热闹的是挑起刘氏兄弟们真地展开了窝里斗。

“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参与的刘氏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刘濞是主谋,他是如何串联刘氏诸王的呢?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糠及米’。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馀年,尝患见疑,无一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奈何?’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史记.吴王濞列传》)

朝廷那边刚刚商议削藩,吴王刘濞随即打算叛乱,他担心自己单干不行,得联络几个诸侯兄弟一块干,想来想去,觉得胶西王刘卬勇猛好不平,喜欢用兵,齐地的几个诸侯兄弟都怕他,于是派他的手下应高前去挑唆联络胶西王。应高见到胶西王刘卬,说道:我们吴王能力有限,昼夜担心大难降临,不敢亲自来,让我来传达他的想法。刘卬说有何见教?应高说:现在皇上被奸贼所蛊惑,听信谗言,擅自变更法令,随意侵削诸侯的地盘,征敛越来越重,杀害好人。俗话说舔破糠皮就到米粒了,吴国与胶西都是诸侯大国,一旦被朝廷盯住,将永不得安生。吴王身体有病,二十多年没有进京朝拜,他担心被朝廷猜疑,说也说不清,即使现在谨小慎微一动不动,仍怕不被放过。听说大王您因为卖爵的事也被处罚,同时诸侯当中还有因为各种小事被削地的,朝廷这明显是小题大做,看来不是削地就会完结的。刘卬问你们打算怎么办?应高说:共同反感就应相互帮助,共同希望就应相互携手,共同的情感就应相互促成,共同的想法就应一起奔赴,共同的利益就应拼死去争取。现在吴王认为他与您有着同样的忧患,所以愿和您一道抓住机会,豁出性命为天下除害,您看行吗?眼下是万世难逢的一个好时机,一旦举事,将天下驯服,只要您答应,吴王将立即带楚王去夺取函谷关,守住荥阳粮仓,挡住朝廷的军队,尔后收拾好住处,等待您的到来。届时,整个天下就成了您和吴王的,您二位分而治之,不是很好吗?刘卬被应高说服了,答应了下来。应高立即回来报告了吴王刘濞,刘濞还不放心,生怕刘卬中途变卦,他又亲自跑到胶西,当面与刘卬结成攻守同盟。

齐地的几位诸侯王由刘卬联络,“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史记.吴王濞列传》)刘卬派人前去约定齐王刘将闾、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当时这些人都答应一起干。

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吴王刘濞在扬州首先起兵,同时给各位诸侯兄弟发了一封公开信,表明自己起兵的动机是讨伐朝中贼臣晁错,号称手握大军八十万,肩负直接西进的中路军攻坚任务,特别提到他经营吴国三十多年,府库财富大大的,鼓励各位兄弟带兵勇敢前进,将来吴国的金钱将都用来奖赏战功卓著者。

吴王西进很不顺利,不顺利的原因是,他西进的路上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就是梁王刘武的领地(以今天的河南商丘为中心)。为什么刘濞不事先联络上刘武呢?因为这不可能,因为刘武是当今天子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因为梁王刘武享受着与别的诸侯王不同的特殊待遇。“梁孝王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馀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资治通鉴.汉纪七》)刘武因为是太后窦氏的小儿子,最受宠爱,拥有四十余座城池,占据着天下最丰饶的地方,太后给他的赏赐多得无以计数,府库里存储的金钱有百万之巨,珠玉宝器比京师的还要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因为:“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景帝刘启曾跟他这个弟弟喝酒时说:我死了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

虽说有弟弟刘武抵挡,但七国诸侯王兵分三路向西杀来,大汉面临崩塌的危险。景帝一面命周亚夫、窦婴等人带兵去平叛,一面在朝中坐卧不安地召集大臣寻求高招。要晁错命的人来了,这个人叫袁盎。袁盎一向讨厌晁错的聪明自负,他曾受朝廷委派担任过吴王刘濞的丞相。见到皇上,他说:陛下不用担心,小菜一碟的事。刘启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袁盎说请陛下让身边的人都退下。刘启命闲人退下,只有晁错没走。袁盎见晁错还在,对皇帝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能听。景帝示意晁错也退下。袁盎这才讲出了他的主意:陛下,七国叛乱的借口是诛晁错、清君侧,现在只要杀了晁错,叛军不就师出无名了吗?师出无名他们不就得乖乖罢兵回到各自的封地去?刘启回应袁盎的原话是:“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天子话讲得很直接也很露骨:不知你这办法行不行,若行,朕绝不会舍不得杀一人而换取天下安宁。——多亏让晁错回避了,这话他若听见,该有多伤心!袁盎说绝对见效。十多天后,晁错被斩于东市。

事实并没有像袁盎所说的那样发展,汉景帝让袁盎给忽悠了。吴王刘濞决定一条道走到黑,虽然晁错这个借口没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满腹怨气憋了几十年了。结果,刘濞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断了粮道、彻底击溃:“吴大败,士卒多饥死,乃畔散。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渡江走丹徒,保东越。东越兵可万馀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军惨败,士卒大多饥饿而死,剩下的四散逃跑了。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几千名亲兵连夜过江,经由丹徒(今属江苏镇江)最终投靠东越。当时东越有一万多兵,刘濞又让人去收拢那些逃散的人马。得知刘濞躲在东越,景帝命人拿金钱收买了东越王,东越王被收买后,哄骗刘濞说请他出来慰劳军队,趁机刺死了刘濞,砍下他的头装在袋子里,一路喊叫着派人飞马送到长安。

其他几个谋反的刘氏兄弟结果如何呢?

“楚王戊军败,自杀。”(《史记.吴王濞列传》)楚王刘戊兵败自杀。

“汉兵至,胶西、胶东、菑川王各引兵归。胶西王乃袒跣,席稿,饮水,谢太后。王太子德曰:‘汉兵远来,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馀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以坏,不可发用。’弗听。汉将弓高侯颓当遗王书曰:‘奉诏诛不义,降者赦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王肉袒叩头汉军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菹醢之罪。’……,乃出诏书为王读之,读之讫,曰:‘王其自图。’王曰:‘如卬等死有馀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 (《史记.吴王濞列传》)胶西王刘卬被汉将军韩颓当给诱骗着投降自杀了。引兵回封地后刘卬其实挺有悔过之意的,他整天赤身光脚坐在草席上,只喝水不吃饭,向他的母亲认罪。他儿子刘德这时还不服气,想带人去跟朝廷再对抗,他坚决制止了。汉将军弓高侯韩颓当先让人给刘卬送去一封信,信上说:我奉皇帝命令来讨伐叛贼,凡主动投降的一律免罪,照旧享受原有待遇,不投降的将全部消灭。你何去何从,请尽快作出决定。刘卬阅罢信,当即来见汉将军,主动请罪:我没有认真遵守法纪,让百姓受到惊吓,害得将军你辛苦大老远跑到咱这穷国来,你就把我剁成肉酱吧!刘卬以为这样沉痛地检讨一下,自己和一家老小能幸免于死,他不知道韩颓当兜里早揣着出发前拟好的圣旨。韩说你明显是谋反,该当何罪你自己看着办!刘卬明白这话的意思,说道:我的确是死有余辜啊!言罢即自杀。他的母亲和儿子跟着也一块自尽了。

“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皆伏诛。” (《资治通鉴.汉纪八》)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都相继认罪被杀。

“郦将军兵至赵,赵王引兵还邯郸城守,郦寄攻之,七月不能下。……,栾布破齐还,并兵引水灌赵城,城坏,王遂自杀。” (《资治通鉴.汉纪八》)七王里面赵王刘遂是坚持得时间最长的,其他人三个月内都被收拾了,只有他整整被汉将军郦寄围困攻打了半年多还拿不下,后来栾布破齐的人马前来增援郦寄,引来河水淹了邯郸城,绝望之下,赵王刘遂才选择了自杀。

“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在叛乱过程中两面三刀、摇摆不定的齐王刘将闾,害怕治罪,喝毒药自杀。

济北王刘志幸免于死,有两个因素救了他。一个是他虽然答应了胶西王一同举事,但被他的郎中令(警卫侍从官)硬扣住没让去,算是有犯罪动机但行动未遂。二是托人找关系保住了性命。刘志一直惴惴不安,事后他几次想以死来保全其家人活命,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走梁王刘武的门子,刘武请他哥哥景帝刘启通融一下,“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菑川。” (《资治通鉴.汉纪八》)济北王刘志得以免罪,只是把他改封为菑川王。

这一场刘氏兄弟间的内讧,自杀和被杀的刘姓男女难计其数。晁错的一个馊主意,让刘家人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不可开交。刘启最终倒确实是因此受益,皇位的威胁解除了,可晁错却糊里糊涂丢了性命。司马迁说“毋为权首,反受其咎。”不要出头给人家拿主意,弄不好会自己倒霉。这个意思其实晁错的父亲也懂,当时老人家就警告过儿子:人家刘家的事,你瞎参乎什么?可晁错不听,难怪最终做了替罪羊。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19 15:47

乙未丁州祭祖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19 16:11

@tongue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3 10:21

杜伯其人的真实性,不容怀疑,在《国语》、《左传》和墨子《墨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杜伯,为周大夫,事周宣王,杜伯的名字在以上典籍中都没有提及,但在《太平广记》中记载名恒,有族谱称名献、致禄,待考。
“伯”乃对大夫的尊称,《史记》云:“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虞、宋国为公爵,鲁、晋、齐、卫、蔡、燕、陈、祀、薛等国为侯爵,曹、郑国为伯爵,邾、莒、吴、越为子爵,许国为男爵。西周中前期,礼制俨然,诸侯少有谮越。后期王室衰微,各诸侯谮越频出。周王封大夫,食邑某地,亦称“伯”。杜伯,为杜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领主。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辅政,唐地的刘累后裔做乱,被周公诛,成王戏言封叔虞于唐,又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因境内有晋水,改称晋侯。成王亲政,封刘累后裔于杜,其后以国为姓,又称杜氏,故史家多云刘氏在周为唐杜氏。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3 11:20

时,孔甲赐给孔甲“御龙氏”
,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而
当刘累喂死一雌龙,惧罪迁于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的称号,
而且收回了豕韦,
把它重新赐给大彭氏。
夏朝被殷商王朝取代后,
商王成汤在消
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氏,
又把封地豕韦封给了刘累后裔,
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
称号。后来,商汤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
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
直到商朝中期,
商高宗武丁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
又把
它封给刘累后裔。
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
由刘氏改为豕韦氏。

样刘累的后裔就由夏朝的御龙氏衍变到了商朝的豕韦氏。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3 11:44

 刘累公(聚义公长子),字华美,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刘氏族谱中为刘氏十八世祖,卒于夏桀三十一年癸酉(公元前1845年)享寿壹百一十一岁,(一说累公享寿一百零七岁,又一说累公寿八十四岁)。公诞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公学扰龙於豢龙氏,十岁能扰龙。夏孔甲帝时天降二龙于朝.雌雄各一,帝令累公饲养,公能饮食之,帝嘉,于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1877年)晋封累公为右丞相,并御批赐累公为御龙氏。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龙死,累公潜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公恐惧,带领家少奔鲁(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避祸,时年二十六岁,遂迁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安家置业。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3 11:47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的记载: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 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於秦,自为刘氏。 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於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 ,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高祖七世孙宣帝,生楚孝王嚣,嚣生思王衍,衍生纡,纡生居巢侯般,字伯兴。般生恺 ,字伯豫,太尉、司空。生茂,字叔盛,司空、太中大夫,徙居丛亭里。恺六世孙讷, 晋司隶校尉。孙宪生羡。羡二子:敏、该。敏从子僧利。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3 12:05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4 12:34

2014年3月29日,四川刘氏祭祖大典武侯祠汉昭烈庙举行,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50余名宗亲参加。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早上9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刘氏宗亲准时聚集在武侯祠门口签名、报到,井然有序进入武侯祠。9点20,各宗亲陆续进入武侯祠汉昭烈庙,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茂才率裔孙族众来到昭烈祠玄德公神像前,司祭刘理科,宣布祭祖仪式正式开始:首先,主祭者、陪祭者、行祭者就位;然后,主祭者、陪祭者灌洗,行三鞠躬参拜大礼;紧接着,刘锡江会长诵祭文,并将祭文焚烧;最后,由主祭者刘茂才在玄德公神像堂前奠酒三杯,裔孙族众依次鞠躬、献花。
   祭祖活动的第二部分是惠陵扫墓,由司祭参拜祖先,行三鞠躬大礼;再由裔孙族众依次鞠躬献花,并绕墓一圈,以表对先祖的哀思。10点30左右,祭祖大典仪式结束,在自由参观武侯祠后,中午在钦善斋午餐后,本次祭祖大典圆满结束。
   附祭文(由刘锡江撰写):
   时维甲午年二月二十九日(2014.3.29),熏风和煦,万物滋荣。刘氏后人,谨以甘果、鲜花、香烛。奉祭于祖宗位前,告慰列祖列宗:

             始祖尧帝,仁高德尚。福泽天下,华人共仰。
             远祖源明,勤政仁义。大槐古树,刘氏国王。
             远祖累公,御龙神君。鲁山福地,刘氏盛昌。
             高祖邦公,百战为皇。四海归汉,功德无量。
             先帝玄德,敬贤爱民。弘毅仁德,蜀汉流芳。
             刘氏千载,祖脉长存。刘氏道统,源远流长。
             光大刘氏,有我族辈。宏扬祖德,承继族光。
             告慰先祖,刘氏血脉。人才辈出,繁荣兴旺。
             爱国敬业,勤奋自强。出类拔萃,为祖争光。
             族人凝集,共创辉煌。秉承祖志,续谱华章。
             缅怀先祖,鉴我衷肠。荫泽后人,万代荣昌。
                        伏维   尚飨!
             裔孙嗣男刘茂才率裔孙人等    叩礼

 


金刚 发表于 2015-4-24 23:56

金刚 发表于 2015-4-1 01:35
七十三世荣公墓风水仙人葬肚脐,发一统天下的大汉二十四代皇帝

73世祖 讳荣公,字仁号。妣赵氏、梁氏。生子:煓(名昂、字显初)。此祖系源明公七十三世孙,累公五十六世孙也。历世修家,富有百万,积善布施。有恩与人,后来家财施尽。一日有福德仙人亦向求借,家已无银,荣公解手上玉镯给他。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宁都县太华山铜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请驾至草舍,如数归还。至期公依其言,偕孙刘邦从江苏徐州同往太华山。到了铜鼓村,果见山环水秀,清幽雅趣。仙人前来迎接,设宴相待,酒至半酣,荣公似醉假寝在座。其孙刘邦似觉山岩倏忽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又一跌,回头一看,并无屋宇,只有坟墓一座,仙人正在山顶呼龙。龙公被生葬在龙穴中,名人形脐穴。至今其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裔孙扫墓只得在山下遥祭。墓现在江西省宁都县东韶乡汉口村凌云山(海跋高达1462米),村民传颂是“天子墓”“天子地”即荣公墓。后刘邦得天下,传24主帝位,皆此仙人穴荫佑也。妣赵氏、梁氏合葬镇江府黄龙出洞形。

金刚 发表于 2015-4-28 00:36

始 祖刘源明传至十八世祖刘累公,到四十九世刘胜海皆居山西各县。五十世刘杜伯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食邑于杜(今长安杜城)。五十五世刘拱照移山东济南府立 业。传至五十九世刘士云徙于丰(今江苏徐州沛丰地区),直到七十五世祖,汉高祖刘邦(高祖故居沛郡丰邑中阳里)居住沛丰。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西安,史称西汉。七十九世祖刘贞封陆城亭侯,食采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市),直到九十四世祖刘备(玄德)世居涿州。公元220年, 刘玄德建立蜀国,定都四川成都。其次子刘永东迁洛阳定居。

天地人和 发表于 2015-4-28 17:55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信宜白坡门楼屋刘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