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太丘书院记
信宜太丘(邱)书院旧址在镇隆中学校门处,现已被镇隆中学占为运动场。解放初,太丘书院被占用做牛皮厂,后来又占用来做戏院,年久失修竟自然倒溃。本世纪2005年左右,水口陈土化宗族有人带头想在东镇重新选址重建太丘书院,但不知何因未有下文。 信宜县志1995版录“信宜陈姓来历”:1992年统计信宜县陈姓有8.4万人,占全县8.4%,是信宜第一大姓,均是陈实(太邱)的子孙,于明末清初先后迁入信宜,主要有12支:1.陈有国、陈有祯的后代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先后从南海县迁入怀乡杨梅寨、白石细寨、白石扶龙、白石白米寨。现人口过万。2、陈学,字法斋,明万历后期(1611-1619年)从翁源昆山窝里迁朱砂里五。现人口过万。3、陈金翰于万历后期从乳源迁至合水禾嘉寨,裔居合水、古丁、马贵。现人口过万。4、陈仲祀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避战乱从化州杨梅迁到水口镇陈土化村。裔居水口、北界、东镇、池垌、文垌、镇隆、丁堡等。现人口过万。5、陈知,字芝缅,号少让,由化州迁信宜新圩,万历初年迁高坡。6、陈朝荣、陈鼎台,经化州宝圩、高州石板迁至怀乡街和东镇大木垌。7、陈伯仲于清康熙初年(1662-1671年)从翁源初迁朱砂望楼,继迁旺沙定居。8、陈子俊于清康熙初年(1662-1671年)从翁源迁至朱砂旺京坑。9、陈万昌于明万历年间,从乳源迁至新堡高寨。子孙分住新堡、合水。10、陈佛贤经南雄、罗定,于明天启年间迁到思贺朋侯。裔居合水、思贺。11、陈益孚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平远县迁怀乡含沙,裔居怀乡、贵子、东镇。12、陈郁秀于清乾隆年间随母迁居东镇石梯土化。裔居东镇、镇隆。清末期,朝廷为防汉宗族势力过强的威协,禁止各地建祖祠,于是人们想出建书院的办法来对付朝廷的禁令。广州陈家祠(陈氏书院)于1894年建成,而后顺德乐从也建成陈氏书院,广东各地在此后纷纷建各类书院。为何要在清末建诸多宗族书院呢?广东各地书院的建立,预示广东反清力量渐强。此话怎讲?这要从太平天国讲起。1840-1865年太平天国起义,广东的天地会势力亦跟着起义,在江门鹤山,清政府为镇压红巾起义,起初就扶植当地的客家地主组团帮忙镇压起义,起义被镇压下去,但江门的广府人与客家人结下仇怨,于是从1854年至1867年,江门地区的客家人同广府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土客械斗”,死伤过百万人,史上又称“西路事件”,斗争后期,清政府转而支持广府人,导致江门的客家人被外迁,只剩下台山沙溪镇有客家人聚居。可想而知,当时广东的广府人同客家人的关系是十分紧张。事件结束后10年,广东陈姓有识之士提出要建书院,因为朝廷的唆摆而受到血的教训的广东陈姓人热烈响应建“陈氏书院”,陈氏书院建成,带动其他姓氏也纷纷建书院,广东汉族人团结起来认清政府对广东人的狠毒,革命就自然从广东开始。
清政府的灭亡,少不了广东各地书院的功劳,因此期望信宜陈姓人能团结起来,重建太邱书院,无忘祖训。
{:soso_e114:}好深厚的历史底蕴... {:soso_e179:} {:soso_e18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