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春:洒向桑梓尽是情
记广东省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福春黄福春出生于马来西亚丰盛,1953年随父母回国读书。1965年于信宜中学高中毕业即考上暨南大学。1973年至1980年7月,在信宜县教育局任副股长。1980年8月至1981年任信宜县委常委、信宜中学校长。1982年至1984年任信宜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县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1984年起,任信宜县委副书记。1991年至1992年10月,任信宜县委副书记、信宜县县长。1992年10月任信宜县委书记,1995年9月,信宜县撤县设市,任市委书记。1997年8月,调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任常务副部长(正厅级),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黄福春任市委书记期间,同市四套班子成员团结一致,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性开展工作,使信宜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
(一)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农业
黄福春根据信宜的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发展信宜经济上,首选抓好信宜的粮食生产,实行"五个抓":抓领导,持之以恒稳定总产,提高单产;抓协调,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经济作物同步发展;抓示范,层层深入办点促高产;抓科技,力争年年有突破;抓投入,优质设施有保障。通过五抓,力争创造"吨谷县"(注:全县平均每亩水稻产量1000公斤)。黄福春率先垂范带头到东镇镇樟坡村搞高产示范片,推动全市各级领导深入抓粮食高产示范点、示范片,促进粮食稳步发展。1995年12月6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信宜率先成为我省首个山区水稻生产"吨谷县(市)"。
黄福春获取粤北山区利用高寒气候种植反季节蔬菜成功的信息,立即组织有关领导和农业技术人员前往阳山县考察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经验,结合信宜实际情况,组织科学论证,形成了共识后,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选择钱排镇先行试种西圆椒、绍菜、荷兰豆、西兰花等13个品种,结果试种一举成功。接着,建立起覆盖10个镇120个行政村的反季节蔬菜基地,1994年全市种植反季节蔬菜8.3万亩(次),总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723万美元。以后,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信宜农业生产上一项大宗的商品生产,成为粤西第一个反季节蔬菜基地。
信宜实现了造林绿化达标以后,迅速转上"三高"林业大会战。1992年后,成立以市委书记黄福春为总指挥的"三高"林业大会战指挥部,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山地综合开发"三高"林业,以此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增长点来抓,抓好东镇镇百鸟塘万亩龙眼、荔枝示范基地,钱排镇万亩三华李示范基地,思贺镇万亩八角示范基地,新宝镇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等的建设,加速耕山种果、种药、种竹的步伐。1996年止,全市有林地面积扩大到272万亩,比绿化达标验收时的1991年(以下同)增加26万亩,"三高"林业面积扩展到107万亩,增加4.8个百分点,森林活立林蓄积量达924.6万立方米,增加310万立方米,山地效益由1990年每亩50多元增加到178元。
黄福春在抓好种植业生产基础的同时,抓了养殖业的发展。他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了东镇镇一个农民叫陈进忠,承包2亩多山地,放养"三黄鸡",1993年一年养鸡2万多只,收入达30多万元。黄福春受到很大启发。信宜山地广阔,草源充足,旱杂粮多,农村劳力富余,非常适宜千家万户大规模发展山地养鸡。于是,抓住陈进忠这个典型,大力推广,仅两年时间,到1995年全市以山地鸡为主的三鸟饲养量达6000万只,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400元。该年7月15日,《人民日报》以《信宜--"山地鸡"的王国》为题作了报道。
1994年,信宜成为"全国水果总产量百强县(第36位)"、"全国农林牧渔总产量百强县"。1995年,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信宜送展的南肉桂、鉴江红檽荔枝均获金奖。
(二)强硬翅膀,建设山区基础设施
按照信宜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黄福春任书记后提出:"将国道207线信宜境内路段扩改为一级公路,省道线信宜境内路段扩改为二级公路,全面改造乡村公路,优化路面,开通断头路段"的计划。他亲自担任公路扩改总指挥,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办法筹备资金,如干部群众集资、"以地换路"、"以林换路"、"谁投资谁受益"等措施,解决资金不足困难。投资1.5亿元,将207国道镇隆至东镇28.5公里扩改成一级公路,于1994年10月竣工通车;1996年,完成省道和县道扩改二级公路有67.6公里通车。从此,改写了信宜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至1996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605.8公里,平均密度为52.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
信宜小水电发展是比较早的。黄福春任书记后,提出加快发展小水电事业,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马上动工兴建全市最大库容(5000万立方米)最大装机容量(10000万千瓦)的扶曹水库电站。1996年止,全市建成水电站210座,装机322台,容量89807千瓦,年发电量2.81亿千瓦时,用电覆盖率达95.6%。1994年8月,经省验收委员会验收,信宜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995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十年成就展,又被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暨电气化县建设十年成就最佳设计奖"。
(三)腾飞经济,创建山区企业
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经济建设热潮。黄福春瞅准这个大好时机,对工业生产上,抓好国企改革的同时,着重抓好乡镇企业和发展民营工业企业。为此,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他在会议上作了题为《乡镇企业外引内联要有突破性的进展》的报告。还亲自同外商洽谈,促使他们与大成镇合作在塘坳村开办"新光石场"项目,又亲自出面为该项目解决通路、通电、通水、通话等难题。该石场年产值1000多万元,是较为成功的"三资"企业之一,以此带动"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至1996年,全市有"三资"企业256家,乡镇企业34875家,从业人员160777人,乡镇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比1991年增加6104家和66561人,创产值69.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8亿元,实现营利收入75.3亿元,上缴税金0.9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60.99%,其中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5%。
(四)规划布局,全面建设信宜市区
黄福春在任市委书记期间,信宜市区建设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发展。
信宜市区大规模建设,从建立"信宜经济开发试验区"开始。这个开发区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于1992年奠基,1993年后开展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建设新里垌、城南、城北、绿鸦山、大河垌、电力大道、陈锦垌、粮食新村、玉都市场背、大木垌、油麻塘、幸福新村等10多个小区,面积有10平方公里。完成了扩宽南北延伸的人民路,新建了新尚路、新尚东路、迎宾大道、江滨路、竹山街、新华路、梅岗路、电力大道、中兴街、粮食街、迎新路、振兴路、玉都路、环市东路、林业街等,新建街道总长度70多公里,宽11米以上街道30多公里。其中有原10米左右宽的人民路扩展成交通顺畅的22米宽"十里长街"。长5公里、宽56米迎宾大道,在全省的县级市中也不多见。市区新建桥梁有城北大桥、城南大桥、南环大桥、文昌大桥等大小桥梁28座,总长760多米。使市区面积由4.6平方公里发展到18.2公里,扩大了近3倍。
市区房屋建设突飞猛进。1991年以后建筑房屋3000多栋,建筑面积193.5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8倍,1998年市区房屋建筑面积总共达299.72万平方米,居民人均住宅面积15.2平方米,超过全省城市人均水平。
(五)重视教育,山区飞出了金凤凰
黄福春十分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任信宜县委常委、信宜中学校长时,他分析研究各班学生的潜在优势,因人施教,尤其对高中文理班的学生,发现不合理的作适当调整。如理科班学生高海生,黄福春认为他理科成绩不错,但文科是他的长处、优势。于是,黄福春亲自找这个学生做思想工作,动员他改读文科班。但该学生一时转不过弯来。经黄福春反复与他讨论、分析其文理各科优势与劣势,在耐心启发和指导下,该学生同意由理科改读文科班。结果,他在1981年全国高考统考中成绩荣获广东文科第一名。《羊城晚报》以"信宜山区出了个广东文科状元"为题作了报道,一时传为美谈。山区飞出了金凤凰,这在信宜教育史上是一件喜事,给山区学子在学习上树立了一个榜样。
黄福春以信宜为家,以信宜人为荣,在建设信宜过程中,倾注了他对桑梓的满腔热情。经他和信宜其他领导的共同努力,信宜古郡,沧桑巨变。如今,信宜新貌,十里长街,车来人往,百业齐兴,人才辈出,瑞气满城,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文章根据《信宜人》改编) 顶~~~ {:soso_e104:} @cry@cry victory.gif 矛够成济荣朱肉英出名。 非常好!!! victory.gifsmile.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