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眼睛
发表于 2011-12-19 18:25
活在当下 发表于 2011-12-19 17: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知道上善若水么?听过“隐性资助”么?受捐助者的自尊、自信心本来就非常脆弱,需要很好呵护,你们这样大 ...
赞同!
旧街丁
发表于 2011-12-19 19:46
十一年 发表于 2011-12-19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像你这种人根本不知道爱心活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可能只有你变成他们那样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知道爱心是什 ...
有人认为,真正的爱心就是报了名参加却又放飞机
旧街丁
发表于 2011-12-19 19:47
感谢眼睛 发表于 2011-12-19 18: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同!
好大架飞机:
围城
发表于 2011-12-19 19:51
多说无益,爱心活动几时都要有人参加的,参加活动人数的多与少,都是爱心志愿者们自己报名的
活在当下
发表于 2011-12-19 22:06
围城 发表于 2011-12-19 1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说无益,爱心活动几时都要有人参加的,参加活动人数的多与少,都是爱心志愿者们自己报名的
以前看过·一篇调查性的文章,大概是这样,有个贫苦大学生接受了学校减免学费和社会的资助(当然在大肆宣传下,学校里人尽皆知该生的情况),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在学校饭堂买了一回红烧肉,不巧被他的同学看见了,结果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其中也不乏嫉妒眼红的恶意中伤……之后的太多,没耐心打完。但是,文章里一个受捐学生说的那段话我印象深刻:同学们都认为,我们这些受捐的贫困生就应该尽可能地抽时间去打工,每天只能咸菜白饭,偶尔穿着稍微整齐点都会有欺骗捐助的嫌疑……虽说人人平等,但是我们这些接受别人捐助的很明显要低人一等。
……不说了,不争辩了,烦!我只说一句不喜欢!你们继续做你们的。
于凡
发表于 2011-12-19 22:36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未身于其中是无法理解的!
永远支持你,玉都风情!
乐乐儿
发表于 2011-12-20 08:33
无论做什么,总会有人赞有人弹的,本来挺好的一件事,现在却被有些人说三道四,为什么呢?这些人这么喜欢弹人,为什么不自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才四岁的小朋友,都能拿自己的零用钱去买些文具,帮助他们!
感谢眼睛
发表于 2011-12-20 08:40
本帖最后由 感谢眼睛 于 2011-12-20 08:42 编辑
1.形式大过实际 ,华而不实!
2.正常的道德逻辑来说,做好事是每个人都应该的,不做的话也没什么,但如果认为自己做了就高尚了的话,就可以不顾方式的话,这就是为做好事而做好事,是虚的。
3.我为何有意见:当时采访了解情况的时候,采访者一开始还能简要说明来意,操作方式方法和时间等,但后来却越来越直接了当,有时感觉像是审问,并且在措词方面,采访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多次直接使用”资助“这词语,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资助“这词语是指个人或财团在不募捐的情况下对受助方伸出援手就一般用资助。但玉都风情不是财团,资金是来自网民,如果用”资助“这词,就是玉都风情在直接资助,跟网民没什么关系了。如果玉都风情爱心版是一个平台的话,那网民才是主,受助方是客,类似于网购过程中的支付宝、财付通等,起到一个第三方的作用。但采访者的直接”资助“,如果采访者是有意这样的话,那在他心里就玉都风情是主,网友是平台,受助者是对象。网友是平台跟网友是主的差别有多大?你知道的。受助者是客或是对象差别又是什么?你知道的!这里我认为采访者未能做到一个卑谦,和蔼的形像,不适合采访;基于当时我看到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这次活动在募捐款项如此有限的情况下都要搞得好看了,因为玉都风情才是主——先做好形象与形式再到受助者实惠。我就想问一问:不搞形式会死?
4.不管形式与否,都感谢给孩子们带来的帮助。但遗憾的是你们其实可以做得更低调更好。
乐乐儿
发表于 2011-12-20 09:24
看来楼上的也是参加了当天活动的,不然怎么那么清楚当天的细节呢?
乐乐儿
发表于 2011-12-20 09:38
本帖最后由 乐乐儿 于 2011-12-20 09:41 编辑
出发点总是好的,但收到的资助款也许少了些,我看了下爱心版的帖子,经常都有发动捐助捐资的,大家能力都有限,不可能每次的捐款活动都能参与,因此收到的爱心款少也不奇怪。
个人认为,对于这些贫困的孩子,还是实物实在些。捐款吧,作为家长的,不一定会用在实处,也不一定会在孩子身上。据我了解,其中一个家长并不是很没钱,如果去做泥水工,每天起码有七八十元工资,平时也有人请他去做泥水工,但他也有个爱好就是去买码,所以呢,买实物就是能用在孩子身上,才是帮助了孩子,不然让家长去做了其他事情,这样还有什么意义?
还有,既然在是农村,家里都会种稻田,自然会有米吃,所以如果将送米的钱改为买其他物品,是不是会更好呢?特别现在是冬天,那些孩子不少都是穿着拖鞋的,上面就有个网友要求把捐款用在买毛毛拖鞋,这样很好,让孩子的脚在冬天多了一份温暖。(如果元旦再去,已经有毛毛拖鞋的能否送其他东西,重复的物品用处也不就不大了,梁锐娟兄妹和陈荣杰兄弟已收有毛毛拖鞋了,但荣杰两个姐姐还没有)。
冬天最需要什么,暖和的衣物,滋润的面霜、护手霜、唇膏等等。作业本不需要太多,倒是笔用得多。
说得不对,请多多指正,我还是多看少说。
幺囡
发表于 2011-12-20 09:50
心酸,流泪
活在当下
发表于 2011-12-20 16:15
感谢眼睛 发表于 2011-12-20 08: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形式大过实际 ,华而不实!
2.正常的道德逻辑来说,做好事是每个人都应该的,不做的话也没什么,但如果认 ...
对牛弹琴……嗯!我尊重你们成为陈光标式的慈善家。
louson
发表于 2011-12-20 16:35
以私人的身份分享一下我的想法(不代表着网站任何的立场):
很感慨,真的很感慨。
建站几年,一路走过,经历过很多,也看到过很多,有付出的,也有收获的。更多的一些事情令我感触很多、也有一些感悟......。
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做得多好,也不管是谁去做,都会有不同意见的。有不同的意见是非常好的事情,毕竟也证明其对事情的关心。所以我觉得不管有什么事情,有多少意见,做者也不必介怀,说者更不必介怀,如真的看不过去,建议说者立做之。
有些朋友说到:“人去多了,捐的物资少了,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装体面”。凡事有两面,去的人多与少,这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做爱心要以人数而定?有多少钱做多少活。同样,爱心者有多少资金只能做多少事情,东西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我相信组织者心中有数,既然放心将资金交给了他们,就要相信你的伙伴一定能做好事情。按上面一些朋友的想法是:去多少人,物质就应该成正比?其实去,并不是代表能带去多少物质,但至少能带去一种关心和鼓励的信息。让受帮助的群众明白:不管生活有多少苦,在亲戚都无法关注和关心的情况下,社会还会有很多不相识的人在关注着,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过得更好。千万不要因物质的多少而介定爱心界限。
再说物资,为什么要公布那么多细节的事情,因为志愿者的需要大家进行监督,需要让你们清楚这些资金到底流向哪里了?流在哪个环节了。难道真要志愿者做一个“糊涂帐”。做多人做的事情,不能以做单人的事情进行同比。是的,一个人想做好事就做好事,想公布就公布,不想公布就不公布,但团体性的事情不行,因为这涉及到多人的事情,公布出来,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再好不过了。说不定哪天有网友公布他做了件好事,还是有人去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做的。
再说说形式主义,那要看形式放在什么位置。不太理解有朋友提到的形式主义,是指范围还是指人数?或是指其它方面?信宜在几年前,没有任何“形式”,但到今天,信宜已经有了很多理解做爱心的人士,并且有很多人已经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了。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就是一个“形式”。
说说自尊心。有朋友说到:要考虑受帮助人的自尊心,我真希望这些旁观者,不要以当局者的身份去演绎这些角色。在你说自尊心的时候,真的伤害了这些受帮助的群众。在当今利益和物质当道的世界里,自尊真的很脆弱,弱到不足为道,苦捱着邻居、亲朋好友多少白眼和冷漠,你能理解这份自尊心?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能有一群不想识的人员,能亲自上门赠送着一些生活品,这就是给也们非常大的自尊。虽然物品不多,但至少暧了心。千万不要将志愿者捏造成为一个施舍者。
关注一个人,一群人。或者志愿者的能力非常小,但至少他们尽力而为,他们希望通过传播的影响,能传递出更多信息。能做到更多的事情。志愿者不是“大富大贵”的机构,希望旁观者少一些埋怨,多一份关怀,志愿者也需要关怀和鼓励。他们都在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实实在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louson
发表于 2011-12-20 16:45
很想以逐一回复的形式,回一下上面的说法的。但最终还是以这样的形式作一个回复。争赢争输了又何妨,最主要的是帮助到人。越是在说“形式”的事情,自己反而不知不觉的掉进了“形式主义”中了。有些事情,不要以“按照什么正常逻辑”这些想法去分析,更不要将志愿者上升到什么“陈光标式的慈善家”这么高的高度,不要想得太复杂。
信宜的志愿者就是信宜的志愿者,信宜的志愿者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能代表他们,他们也更不会代表着谁,他们只是代表着自己,代表着他们去想做想的事情。
老农
发表于 2011-12-20 17:10
做能做,可做,想做的!